萬英華
[教材]蘇少版美術第二冊第十一課《這就是我呀》
[場景]當我把高軒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時,教室里哄堂大笑。
發笑的學生:那臉怎么是紅的啊?丑死了,像小猴子的屁股。 (又是一陣爆笑)
指責的學生:高軒畫錯了,臉不應該是那種顏色的,我們的臉應該是這種顏色的。(很認真地揮動著自己的一支肉色水彩筆)
……
看著這群笑得前翻后仰的孩子,我沒有說話,而是拿起紅筆在高軒的作業本上打了六個紅紅的“五角星”(平時得星最多是五顆)
全班同學都“哇”的一聲:“老師你搞錯了吧,這樣的畫也能得六星啊?”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剛才同學們說的沒錯,我們的皮膚是肉色的,但在很多時候我們的皮膚顏色是會變的,就如這張臉,想一想,什么情況下會變得這么通紅通紅的?”
話音剛落,教室里小手林立。
生:喝醉了酒臉會紅。
生:冬天我經常看到有小朋友的臉凍的紅紅的。
生:發火時臉也會脹得通紅。
生:我們大課間活動很熱,有的小朋友一出汗臉就紅了。
生:吃火鍋時,臉會辣的紅紅的。
生:害羞的時候臉會紅。
生:發高燒的時候臉會紅。
生:做錯事的時候臉也會紅。
……
(孩子們的思維速度令人驚嘆!)
師:現在你們覺得高軒這幅畫能得幾星?
生:六星。
師:為什么?
生:他跟別人不一樣,有自己的想法。
生:我發現他畫的很細致,而且鼻子和耳朵還用了不同的顏色,這樣顯得臉上的色彩更豐富了。
生:他善于觀察,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
師:剛才我們有很多同學沒明白臉這么紅的原因就取笑這張畫,你們覺得應該嗎?
教室里安靜極了
……
[分析]“教育者只有輕輕撥動孩子思維的那根弦,教育才會起效”。孩子天真爛漫,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極其開放,課堂上不一定會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教案“走”,常常是想什么說什么,有時甚至達到口無遮攔的程度。假如當時面對全班的哄堂大笑我是厲聲呵斥:“不準笑!”或者再嚴厲懲罰幾個笑得特別過分的學生,孩子們當時肯定也會停止嘲笑,但這是被迫的,這種教育方式的效果也是短暫的,不太有意義的。也許等下了課老師走后,還會有同學繼續取笑這張畫。此時,作為教師,我們在給他們自由言論的同時,應該悄悄撥動孩子思維的那根弦,因勢利導,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上述案例中,當我用紅筆批了六個紅紅的“五角星”時,孩子們是滿腹疑惑,但我沒作任何解釋,而是緊跟著追問:“想一想,什么情況下小臉會變得這么通紅通紅的?”,這一問,一下子撥動了孩子思維的那根弦……
[啟示]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美術學習,關鍵在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尤其是當課堂出現尷尬有爭議的時候,教師更應隨機應變,靈活把控住課堂,把課堂的尷尬學生的爭議作為激活教學氣氛,引發思維高潮的契機,引導學生充分的交流、探討、爭辯,讓學生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自主感悟,逐步建構,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