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峰 郭飛
[摘要] “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外資壟斷行為的豁免來獲取技術。中國經濟的現實使得策略的實施具有必要性,在一定條件下,也存在合理性。策略的實施不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不利影響亦應看作是技術進步的代價,另外競爭政策應與產業政策相協調,為策略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關鍵詞] 外資企業 反壟斷 技術 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3-0045-04
[作者簡介] 趙曉峰(1978 —),遼寧沈陽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貿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國公司與FDI;郭飛(1952 —),吉林長春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跨國公司與FDI。
一、“從反壟斷獲技術”
策略實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自主創新”戰略實施以來,盡管在一些基礎研究領域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重大科學發現和產業核心技術方面卻突破不大,另外,目前我國企業創新意愿仍然不高,創新能力薄弱。提高企業研發積極性最根本的措施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發展資本市場,但這需要時間,同時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單靠“自主創新”策略難以滿足技術進步的迫切需要,仍需其他的技術進步策略來補充。因此可以考慮實施“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
“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下稱策略)指的是,企業在遭受反壟斷調查時,或者被裁定違法時,可以向反壟斷機構提出申請以通過向指定機構轉讓規定范圍內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或者提供實質性的技術協助和支持的方式,來換取調查機構終止調查或者減輕處罰甚至是豁免。接到申請后,反壟斷機構和產業主管部門合作來評估申請的可行性并權衡利弊,如果三方能夠達成和解,則按和解協議來結案。否則,案件正常審理①。在策略的有效性方面,有人認為核心技術即使花錢也買不來的,因此策略無法換回核心技術。其實并不盡然,現實中引進核心技術的情況并不少見。“和諧號”動車組的核心技術就來自阿爾斯通、西門子、川崎重工、龐巴迪等幾家國外企業。
二、“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的合理性
“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合理的,策略存在著與中國《反壟斷法》的立法目標相符合的一面或者可能性。
(一)同樣可能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
首先,反壟斷法不僅要保護競爭,更要培育和促進競爭,這在各國的反壟斷法中也有體現。由于經營者集中會減少競爭,作為其救濟措施之一的資產剝離實際上就是在創造競爭和競爭者。策略的實施必然導致獲得落后企業縮小與先進企業的差距,有利于促進競爭。有人認為這種對落后企業的特殊照顧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但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弱小企業被迫與強大的先進企業在同等條件下競爭這同樣難說就是公平的。有人認為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途徑之一就是將效率低、競爭力弱的企業淘汰出市場,以此來提高經濟效率。不考慮企業性質(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時確實如此,考慮企業性質后這個論斷就會出現問題,現在我國經濟仍處于轉型期,企業的競爭力還不是很強,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仍有必要,而不應只考慮政策對短期經濟效率的影響。
(二)同樣可能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首先,策略促進了技術轉移和擴散,有利于競爭,因此有利于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同時,策略有利于關鍵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這必將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情況下策略相較于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貿易來獲取技術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手段:自主研發的結果難以預料,可能造成資源浪費,通過外部市場進行技術轉讓,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買方出價過低進而導致交易難以達成,同時這兩種技術獲取方式對企業的財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通過策略獲取技術不存在上述的問題。其次,對壟斷行為不加干預有些時候反而是有經濟效率的,這是因為壟斷有利于規模經濟的發展,而且有時壟斷比競爭更有利于技術創新。
(三)同樣可能有利于消費者利益
通過反壟斷,外資的違法行為可能得到遏制,但是外資的壟斷地位卻無法動搖,只要外資的壟斷地位不變,消費者始終都要支付壟斷高價,此次反壟斷風暴中外資降價幅度十分有限,消費者獲益也有限,而且,罰款還可能產生所謂的“沉淀成本偏誤”(sunk cost bias)問題,即被處罰的企業為了彌補損失,在未來提高產品價格,損害消費者利益。外資在中國敢于違反反壟斷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民族企業技術水平低,產品競爭力差。如果策略可以推動內資企業技術進步,并最終能撼動外資企業的壟斷地位,那么實施“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就是有道理的。
(四)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有時相互沖突,不可能同時滿足
反壟斷法的各個價值目標之間并非總是一致的,因此有時同時滿足所有的目標是不可能的。著名的美國阿帕拉欽煤炭公司案就屬于這種情況。在當時,美國煤炭行業整體虧損,一些企業聯合起來組建了阿帕拉欽公司作為他們唯一的代理銷售商,并制訂了統一的銷售價格。考慮到煤炭行業的特殊困難,法官并沒有對這種行為進行制裁。盡管該案裁決結果有利于保護瀕臨破產的煤炭行業,避免煤炭行業破產對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但是很顯然在此案中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既然價值目標相互沖突,那么策略不滿足某些目標就是可以接受的。
三、“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的可行性
實施“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最大的障礙在于觀念的束縛,顧慮主要有兩點:對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予以豁免會帶來損害,策略的實施會妨礙反壟斷執法。
(一)應辯證地看待豁免及其損害
首先,實現技術進步必然要付出代價。為了產業發展而使消費者福利受損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進口關稅。策略本質上相當于是研發補貼,根據經濟學原理,對研發活動給予補貼相較于征收關稅更具合理性。
其次,對本土企業影響可能沒有想象的大。有人可能認為,豁免會損害其他廠商的利益,是不公平的。然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情況可能并非想象的那樣。在一些產業,對于本土企業來說,反壟斷帶來的收益可能并不大,甚至可能會受損。這次對汽車產業的反壟斷,業內認為收益最大的當屬經銷商,國產車則會因外資車降價市場進一步被侵占。又如,高通降低專利授權費,國內使用高通專利的廠商會受益,國內芯片廠商卻未必能從中獲益,受益的可能是如博通、Marvell 這樣的美國公司,中國芯片廠商與他們還有較大差距。在專利藥、操作系統等領域情況也類似。
再次,有時豁免可能才是合理的。各國的反壟斷法規相當模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時即使在同一套法律甚至是同一份裁決里也會找到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常常出現執法結果和初衷不一致的情況。同時,裁決可能會出錯,反壟斷學者兼聯邦法官Easterbrook認為法庭錯判無害的商業行為,比錯誤地放過有害商業行為的不利影響要大得多。因此,除非證據確鑿,否則豁免反而是合理的。實際上國外許多學者主張大部分甚至完全廢除反壟斷法,例如對于美國的《反壟斷法》及其實施很多著名經濟學家進行了抨擊,認為其本身缺乏經濟學基礎,裁決往往證據不足,而且容易變成企業用來打擊行業領先者的工具。中國的《反壟斷法》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對于違反了《反壟斷法》的企業免于處罰有的時候可能是一個更加明智的做法。
最后,策略的實施可以提高福利水平。原來一旦裁定違法,違法方只能接受處罰,而執法方只能依法處罰。而在“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中,違法方和執法方面臨的選擇都增加了,違法方可以在接受處罰和轉讓技術之間進行選擇,執法方可以在依法處罰和接受其轉讓技術間進行選擇,如果違法方選擇了技術轉讓,而執法方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之后決定接受進而對其免于處罰,根據經濟學原理,此時實施策略比依法處罰帶來的福利水平更高。
(二)競爭政策應與產業政策相互協調
策略的實施必然要求對《反壟斷法》進行修改,在豁免和適用除外部分增加相應的內容,而且還要求反壟斷執法機構執法時與產業主管部門相互配合,這并非是不合理的要求,競爭政策應與產業政策相互協調。
首先,從立法上看,各國的反壟斷法都會充分考慮產業政策的合理訴求。特定行業和領域的適用除外,以及經營者集中的適用豁免規定等,正是反壟斷法回應產業政策訴求和協調與產業政策關系的基本制度。
其次,各國為了配合產業政策甚至可以修改競爭法。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相對減弱,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是當時美國修改反壟斷法放松對企業兼并限制的重要原因。
再次,為了本國戰略產業的發展,各國反壟斷法的執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比如波音兼并麥道案。當時,美國公眾普遍認為兼并根本無法通過反壟斷審查。但是,美國政府不僅沒有阻止兼并,而且還利用政府采購等措施促成了兼并,而后更是采取各種行動阻止歐盟妨礙兼并。美國政府這樣做事出有因。過去,美國政府為了不斷獲取尖端武器,鼓勵軍工企業之間相互競爭,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美國的飛機制造業面臨的競爭加劇,美國政府放寬了反壟斷法的指導原則,希望通過兩大公司的合并繼續保持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案中為了使合并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準,波音公司接受“麥道軍用項目的技術許可證和專利可以出售給空中客車”的原則,因此可以說歐盟從反壟斷中獲得了技術,另外,歐盟委員會認可了技術轉讓是一種可以抵消壟斷不利影響的措施。本案對中國的反壟斷實踐啟發很大,目前,由國務院要求推進的南北車合并大局已定,和波音兼并麥道時的情形一樣,有人認為根據中國的《反壟斷法》合并必然無法通過反壟斷審查,但是幾乎沒有人認為《反壟斷法》會對南北車的合并構成障礙。
最后,一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對其優先適用產業政策還是競爭政策影響很大。日本政府當時為了實現經濟趕超,產業政策于競爭政策而優先適用,盡管我國經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目前仍處于趕超階段,和日本當時的產業狀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這里我們無意討論是產業政策還是競爭政策應該優先適用,只是想明確競爭政策應該兼顧產業政策的需要,二者應該相互協調。
四、結 語
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應脫離一國的實際情況,無論是競爭政策還是技術進步策略。中國經濟的現實一方面使得技術進步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也使得“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的實施具有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不能因為沒有實施的先例就認為這個策略不可行,這個策略只有在既有實施的必要又有實施的可能的情況下才會被實施,發達國家可能沒有實施這個策略的必要。由于面對的經濟形勢不同,從國家層面來講發達國家對技術進步的渴望不如中國強烈。更重要的是,企業研發動力足,靠本國企業的研發和引進基本可以滿足需要,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則沒有實施這個策略的條件。中國巨大的市場是這個策略能夠實施的關鍵,發展中國家普遍國內市場狹小,外資自然也就不愿出讓關鍵技術。同時,不應對“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過于擔憂,因為策略的實施不可能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法院不會輕易放過違法行為,另一方面,違法企業也可能不愿轉讓關鍵技術。因此可以預見通過達成技術轉讓協議結案的案件數量將是很少的,從這個角度講,實施這個策略的不利影響自然不會太大。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收獲大付出自然也大。但是一旦外資轉讓了關鍵技術甚至是核心技術,對產業的積極影響將是巨大的,中國高鐵產業的大發展就是明證。中國利用外資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因此即使在獲取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方面我們也不應輕易放棄外資這個技術源。綜上,我們認為“從反壟斷獲技術”策略可以作為我國“自主創新”技術進步戰略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吳宏偉,金善明.論《反壟斷法》的社會公共目標—以《反壟斷法》的實施為契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2.
[2] 李劍,廖紅偉.論反壟斷法規則模糊性的原因[J].當代法學,2010,(5):119.
[3] 薛兆豐.反壟斷法的經濟學基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48,55.
[4] 石俊華.論反壟斷法實施后我國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協調[J].云南社會科學,2009,(1):99.
[5] 蔣悟真.我國反壟斷法實施面臨的若干挑戰[J].國際貿易,2009,(10)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