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坤冬
摘 要:思政課作為每個高校都要開設的必修課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可思政課卻沒有充分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完成思政課的歷史任務就需要進行改革,結合一些教學中的感悟提出改革設想。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改革;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9-0167-02
在改革發展的今天,思政課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視的領域,也在高校當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但由于長時間專注于實際生活的發展,高校的思政課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思政課,顧名思義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培養和塑造,是在年輕人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緊要當口,給予學生們以正確的引導和扶持,是對青年學生一生都大有裨益的重要課程,可就是這樣一門最應該被重視的基礎學科,卻被絕大多數的學生所厭惡、拒絕。
意識形態的培養在今天的社會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國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培養人才,如果到最后人才未能為我所用,那么國家在這其中付出的代價將付諸東流。因此,當前我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們對于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主義事業的高度認同。毛澤東堅定地指出:“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這種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是區別于任何別的思想體系和任何別的社會制度的,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1]
我國當前所走的道路是經過了無數的實踐才最終選擇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問題是許多當代的學生卻并不清楚這其中的深層含義,認為這只是我們國家執政黨的一種蠱惑。面對這樣的危險思想,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個問題。毛澤東指出:“當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之后,中國要向哪里去?向資本主義,還是向社會主義?有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點,甚至連國外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2]
一、不重視思政課的原因
1.學生層面的原因
首先,高校都把專業分得很細,學生們從小學、中學一直讀過來,可以說一直是在全面地吸納各學科的知識,對于很多知識早就已經厭煩,考上大學以后都會選擇一個自己相對感興趣的專業進行專門的學習,并終于擺脫了自己所厭惡的學科對自己的困擾,因此把除了專業課以外的學科都當成是包袱、累贅,束之高閣再不問津。
其次,思政課老師講課毫無生趣,古板刻薄,很多老師都是照本宣科,講了多少年沒有一點新意,與時代脫節嚴重,或者是形式死板,一味地在講臺上講大道理,沒有揣摩學生的心理與接受程度,張口就是官話、套話,沒有分析和總結,使得思政課的講授只流于形式,不能從心底里引起學生的認可和共鳴,當然會使學生提不起興趣,對思政課持抵觸情緒。
再次,也是最主要的,中國的學生們在小學開始就要學習思想品德課,中學要學習政治課,這些都是高校思政課的前身,在學生們還不能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的時候,就一味地給學生們灌輸這樣的思想,在學生們還不具備獨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時候,生搬硬套地強行讓他們去接觸這些意識形態的內容,導致的結果就是毫無理解的死記硬背,致使學生們從小就對思政課產生了負面的抵觸情緒,以至于在他們成長起來之后,在具備了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候,他們不愿再去思考這些他們從小就死記硬背,過后就忘的內容,所以思政課在他們的心中就一直是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知識,這樣使得學生們根本沒有思考我們國家社會意識是否具有先進性的問題,這也是導致為什么現在的學生們更推崇國外的教育和文化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國外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很新奇、很有吸引力,而國內的東西他們認為已經熟爛于心,沒有什么新的內容,是落后的和無用的。
2.高校層面的原因
術業有專攻,高校也是這樣,很多學校為了自己能夠成為本地區,甚至全國知名的學府而煞費苦心地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自己的專長,并花大力氣打造屬于自己的專長和品牌,企圖在某個領域成為國內頂尖甚至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在這一動機的驅使下,高校變得功利化了,慢慢地也是在這樣的目的的驅使下,高校把教書育人這一最根本的目的徹底扔到了九霄云外,而把如何使自己學校更具影響力、更加有名氣放在了首要位置。那么,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這樣一種功利化的色彩籠罩下的我國高校會是一種什么狀態?當然是集學校之所能,把優勢學科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至于其他學科,顯有精力去考慮。這就造成了中國高校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思政課在學校的角落里,滿身灰塵地蜷縮在學校一隅,自己的主張得不到重視,自己的思想無人問津,大多數高校都像背著沉重的包袱一樣對待自己學校的思政課。
上述的種種都使我們國家思政課教育在高校中遲遲發展不起來,國家青年學生的意識形態始終得不到很好的梳理和引導。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國家思政課的改革勢在必行,而且一刻也不能耽擱。
二、改革設想
1.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態度
首先,從小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歸屬感,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掌握方式、方法,盡量用啟發的手段,用真實的事例在學生們幼小的內心中,種下馬克思主義的種子,等待以后的發芽、開花,而不要用強制的手段來逼迫學生們進行意識形態的惡性灌輸。
其次,對思政課老師的培養和考察應該區別于其他課程,考察的主體應該著眼于這樣幾個方面:1)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識和理解,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認可我們的意識形態,那么他如何讓學生認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呢?2)思政課教師德育的考量,一個凡事都斤斤計較,一個自己德育都不合格的人怎么能培養學生們具有崇高的德育?3)思政課教師業務水平的考核。這不是誰都能講,誰都能上的課程,講思政課必須具備敏銳的政治敏感度和深刻的認知水平,需要對社會現象有深入的思考和獨立的分析,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理有據地透過現象發現本質,之后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刻的剖析和系統的總結,講課的過程當中才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一個只會講官話、套話的教師,如何能獲得學生的認可?4)思政課教師對于課堂的掌控。思政課雖然是意識形態的培育和養成課,但不一定就非得古板,也可以讓課堂充滿笑語歡聲,也應該在思政課的課堂上真正讓學生們放飛思想,讓學生們的觀點自由碰撞,各抒己見,讓學生們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心中的困惑與感悟。
最后,針對學生們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深入細致地、有理有據地講解,必然會使學生在內心當中認可,也必然會改變當前思政課在高校的學生中不受重視的境遇。
2.改變學校方面對思政課的態度
首先,從法規方面給予支持。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對高校的思政課教育工作進行統一的規定,并下大力氣復查實施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對高校的思政課發展起到一個根本的保障。
其次,對高校的書記、校長以及中層干部進行耐心深入地宣傳和教育,組織相應負責同志認真學習關于高校思政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內容,務必使學校內部上到書記、校長,下到基層教師都充分地認識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學校里普遍不重視思政課教師、不重視思政課教學的現象。使高校時刻牢記教書育人乃是高校生存、發展的第一要義,培養教育什么樣的人,給誰培養教育人才,才是擺在我們眼前刻不容緩的問題,因此只有從思想深處挖出之前的那些老舊的不良思想,才能使思政教育發生徹底的改變,也只有思政課教育發生徹底改變之后,國家對青年一代的意識形態的培養和教育的艱巨任務才能完成。
通過對教學工作的實踐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反復考量,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同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在當前的形勢下,盡快地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先進性的普及和認可,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腳步扎實、穩步地向前邁進。所以,針對歷史的不同時期遇到的不同問題,應該結合當代實際,創造性地提出適合我國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也應該深刻地剖析我們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和先進性,結合高校的思政教育,把我國先進的意識形態普及、推廣開來,讓更多的青年一代認清當前復雜的社會和世界形勢,真正地從內心深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