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慧慧 賀洪波
【摘要】本文從我國物流產業的現狀背景出發,分析了當前物流管理專業的現狀及就業前景,提出了高職院校物流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及具體改革措施,從而提高高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工作質量。
【關鍵詞】經濟 物流 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29-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立、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的產業部門,將成為本世紀重要產業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背景分析
1.1我國物流產業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推動下,物流市場整合步伐加快,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和結構性變化。2013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97.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5%;2014年一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47.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6%。社會物流總額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保持較快增長,且回落幅度收窄,呈現企穩運行態勢。
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為保證國民經濟協調、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基礎和支撐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成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拓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從整體看 “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物流行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農村物流、零售業物流等細分市場投資前景樂觀。
機遇存在的同時也面臨威脅與挑戰,中國物流需求高速增長期將持續10至15年,在良好的前景下,國內物流產業經過長期的沉寂后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國內物流企業“小、散、亂”、科技含量低下等一系列硬傷也逐漸暴露,加上近年來外資的沖擊以及國內現代物流專業人才的短缺,我國物流產業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現代物流已不僅局限于簡單的運輸,更是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信息化是其競爭核心。現在在職的物流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負責倉儲和貨物流通的最基礎的職員,這些人中受過系統職業教育的人相對很少。目前國內物流人才的短缺,并不是總量上的短缺,而是掌握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的實用型物流人才的短缺,也就是懂得建立在信息系統平臺上物流供應鏈管理的綜合性人才的短缺。
1.2物流管理專業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物流相關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物流概論、市場營銷、經濟地理、國際貿易概論、管理學原理、商務英語、運輸組織技術、倉庫與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課程。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程度日益增加,對物流提出更高要求,賦予新的內涵。現代物流指的是將信息、運輸、倉儲、庫存、裝卸搬運以及包裝等物流活動綜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在傳統物流基礎上,引入高科技手段,運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聯網,并對物流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從而使物流速度加快,準確率提高,庫存減少,成本降低,提高質量,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以及許多市場意識敏銳的企業,已把物流作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把現代物流理念、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現代物流模式引入國家、地方經濟建設和企業經營和管理之中。但是我國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滯后,造成了現代物流綜合性人才,尤其是流通企業改造傳統物流與加強物流管理、城市規劃物流系統運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運作技術操作等現代物流人才嚴重匱乏,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現代物流發展的問題上,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是信息、裝備、技術、資金上的差距。這里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所以加強理論教學研究和實踐教學,使現代物流理論知識與社會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運作規律、并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掌握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實用型綜合性物流人才是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必要條件。
2.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
2.1專業教學目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一致
專業教學目標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相結合,教學計劃的設置、實施和修正,要以社會需求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為導向,力求專業教學改革與社會需求動態吻合。
2.2教育目標以培養學生持久學習能力為本
要使學生獲得具有普通與持久價值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己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2.3大力培養“雙師型”為主的教師隊伍
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培養一支以“雙師型”為主的教師隊伍,根據物流專業特點,應以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訓為突破口,建成一支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符合高職教育需要的師資隊伍。
2.4創新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點,同時也是專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物流管理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專業。教學中應當給予豐富案例分析的內容,并且根據教學條件采用一些模擬、仿真訓練和實踐教學的手段,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結合理論授課、網上模擬、實訓操作三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時間和操作機會。
2.5加強產學結合,體現專業改革的職業特征
為實現早期實習和多次實習,使實習系列化,應加快建設具有直觀性、仿真性和先進性的技術實訓中心。同時應大力拓展實習基地,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校企合作,由校企共同設計、執行和評價教學過程,使產學合作更直接有效。
3.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3.1構建合理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體系
構建理論教學體系,著重處理好人才需求的多變性與人才培養的穩定性,人才需求的長期性與人才培養的短期性的問題,即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就是實現共性與突出特色。首先,根據所需工作能力組建知識模塊,形成網絡狀課程體系。第二,打破教研室界限,按知識模塊組成教學組,定期召開研討會。研究各模塊與大平臺的過渡與銜接,各模塊間的相互關系。第三,各模塊教學中,聘請產業行業兼職教師開辦相應的課程與講座。
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注重了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1)實踐教學內容要貼近生產和管理實際在培養共性的基礎上,針對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產管理一線的實際,組織安排教學,使學生掌握實際工作的規程和標準;(2)實踐教學要營造工程環境與氣氛,加強硬件建設,建立先進的物流實驗室,把最新的技術和設備引入學校,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具有超前性;(3)實踐教學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把物流實驗室建成社會知名的物流培養基地。一方面能吸引和豐富軟件資源,另一方面來自生產一線的實訓人員也能留下寶貴的經驗,改進專業教學。深入開展產學合作,創造機會讓學生定崗實習,全面培養其組織管理能力。
3.2改革實用性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和方式
物流管理專業“素能本位”的培養模式,將當今社會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應具備的素質能力進行分解,根據素質培養和能力培養的要求,合理確定學生必備的知識與技能,統籌安排學制年限內的各種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其他形式的教學活動。為實現“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的高職高專培養要求,在教學方法上,實行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培養相結合,充分利用校內的實驗、實訓條件,訓練基本技能,利用校外的生產管理實訓基地培養綜合能力。
3.3建設扎實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基礎
3.3.1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應以工程實踐和教學雙重能力為主,具體措施如下:(1)物流管理專業教師須先進行實踐鍛煉2 年,從事教學輔助工作2 年,才可以擔任部分課程的主講工作;(2)持續聘請企業、科研等單位有名望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專家兼職教授、副教授了,并進一步發揮他們的作用;(3)積極引進具有豐富工程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積極引進和招聘高學歷和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提高專職教師的學歷層次和職稱比例。
3.3.2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建設
良好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意識和專業技能的可靠保證,是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場所。在設備、場地和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可以在國家職業標準的統一指導下,建立職業技能鑒定場所,使其成為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示范窗口。完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物流企業建立項目合作協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進一步擴大與工商企業物流部門的聯系,拓展專業面。在條件成熟時,可在當地物流園區設立專業培訓點,開展物流教育培訓工作。
3.3.3加強物流管理專業教材建設
專業教材建設目標是以校企聯合為依托,可精選和出版一批既能滿足教學要求,又能適應企業實際需要的主干課程。如:物流管理學、物流信息管理、物流運籌、物流運輸、物流倉儲與配送等。
結論
總之在當前的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特點,努力做到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行業發展相吻合,及時把握就業形勢需求的變化,并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設施、方法手段等方面做出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學生開辟廣闊的就業之路。
參考文獻:
[1]中研普華物流行業分析專家.2013-2017年中國物流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2013(3)
[2]物流師.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分析.中華考試網,2012(12)
[3]張俐華.試論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