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伊嵐
【摘要】禮儀教學課程具有實用性、時代性的特點,在職業院校金融財稅類專業中開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培養。金融類專業的禮儀教學不同于其他普通性質行業的禮儀規范,它是學校教學風格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對于具體的教學模式的有效探究可以更好的優化教學效果,文章主要從禮儀的角度分析了職業院校金融類專業禮儀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金融財稅類專業 禮儀教學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40-01
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途徑,另一方面也對人才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職業院校中,加強學生的金融財稅專業禮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提高專業知識學習效率的同時完善自身素質,掌握基本禮儀規范。針對于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中金融類專業禮儀教學的現狀,完善教學模式,加強禮儀教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有很十分必要的作用,也是職業院校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
1.職業院校構建金融類專業禮儀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1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
在現代職業院校金融財稅專業的教學課程中,禮儀教學已成為學生學習的必修內容,禮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塑造自己的職業形象,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與溝通對象交流和合作的技能。像:語言禮儀、服飾禮儀、行為禮儀、儀容禮儀等等方面。金融財稅行業不同于其他的行業,行業的參與者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禮儀素養,因此在學生的學校階段就培養好從業人員的基本禮儀習慣,為金融財稅行業輸送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也是現代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1.2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存的內在要求
職業院校的學生在經過學校的三年理論學習后,進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這就需要在求職的第一階段充分展示自己的各方面素質,給用人企業留下良好的印象。學生在學校的禮儀學習,大部分都是以理論為主,缺少很多的實踐訓練,需要長期不斷的運用,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實際運用禮儀,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1.3現代職業院校金融財稅類禮儀教學存在著很多亟需改善的問題
從當前我國職業院校的金融禮儀教學情況來看,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知行脫節”問題。禮儀的理論知識教育可以在課堂上得到體現,但是“習禮”和“用禮”在生活中又往往是兩個矛盾點,很多學生學習禮儀卻不懂得運用禮儀。目前,各院校存在教學模式的單一、學習氛圍的缺失、以及理論實踐的脫節等情況,導致禮儀教學的開展無法達到有效性,學生只懂得背誦理論,卻無法實際運用,從而給學生今后的就業造成不便。
2.金融類專業禮儀教學模式的探究
從上文分析可以得知,在當前職業院校中開展金融類專業禮儀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更為有效的掌握金融財稅禮儀,需要多方面的深層次的考慮。
2.1創新理念,樹立意識
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講,金融財稅禮儀的學習更側重于實踐,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實際創新教學思維,注重實際的運用,例如:在儀態禮儀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直接開展柜面實訓,開展一比一的情境模擬,將儀態儀表以及處理投訴建議的禮儀規范,在課程中模擬教學實踐,在課后進行補充性的理論提示就完全可以,而不是以前的先理論后實踐教學模式。
2.2注重日常規范化訓練
禮儀教學不是單單的靠短時間學習就能完全掌握的,需要長期的慢慢運用,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注重日常中的訓練運用,在具體的細節方面,要規范化,不能隨意。例如:對于柜面禮儀教學中常見的手勢語練習,可以讓學生創設情境,扮演角色,互相之間進行練習運用,教師可以錄像,然后播放給學生觀看,相互之間指出好的地方和不足點,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詳細點評,親自演練幫助學生改善不足。金融類專業的禮儀,特別是財稅專業的禮儀規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教師要把日常細節訓練作為重點教學。
2.3構建良好的氛圍環境
像英語口語學習的模式一樣,金融禮儀教學同樣需要良好的氛圍條件,這樣學生在氛圍的作用下會自覺主動的使用禮儀,要盡可能的鼓勵學生多用,多實踐,要將這樣的禮儀行為發展成為平時的習慣,學生可以互相影響,共同進步。同時學校也可以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實習訓練的機會和場合,如校內外的大型活動,可擔任接待工作,如參加校外金融及財稅柜面,大廳接待服務的實習等,良好的氛圍環境就像一雙有力的雙手推動著學生的學習發展。
職業院校的金融類專業禮儀教學注重的是現實的實踐,學生在理解掌握的過程中,要以以后的從業發展為前提,重視日常的訓練,在交往過程中自覺主動的運用,形成良好的素質習慣,為以后的社會生存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穎.高職禮儀教育現狀分析及實施途徑[J].職業教育研究,2011,(04):26-28.
[2]張曉艷.高職院校禮儀教學的重要意義探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29):190-191.
[3]楊雪.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禮儀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市場,2011,(52):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