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杰
【摘要】在中國農牧區,將近有萬名中小學生。農牧區的教育關系著邊遠區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在農牧區,漢語作為當地人的第二語言,小學生天生漢語學習基礎差,同時受方言的影響,在學習漢語上存在難度。語文教學在關注文化教育的基礎上,應尊崇對道德修養的培育,這不僅關系到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為以后的道德修養打下基礎。本文就如何提升農牧區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農牧區小學 漢語文 教學效率
現代中國,城鄉教育差異較大,尤其在偏遠的農牧區。為了縮小國內的教育水平差異,對農牧區的教學效率進行提升顯得尤為重要。從教學實踐來看,要學好第二種語言,就必須對語言的基礎知識進行學習,這樣才可以減少教學中存在的障礙。因此,在農牧區小學的低年級教學中,以學習口語為主,起到引導性作用;在高年級中,強調對文字語言的學習,慢慢掌握漢語文的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1營造學習環境
在一些偏遠的農牧區,有些教師的漢語水平本身就不高,導致小學生語言水平提高緩慢。在農村地區,由于環境封閉,農牧區的學生與外界接觸少,學生除了在課堂學習漢語外幾乎沒有利用漢語的環境。因此,老師們應該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學習語文。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開展各種漢語情景活動,將學校生活作為素材,設置漢語學習環境,從而可以讓學生融入環境,潛移默化地接受漢語。如進行漢語朗誦比賽、進行演講、漢語對話、演小品、翻譯、繞口令等,既可以提高漢語表達能力,又可以激起學生興趣,養成說漢語的語言習慣。
2根據不同學生性格因材施教
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他非常注重“知人”,分析學生,從人的差異性出發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提高農牧區小學漢語文教學效率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了解分析每位學生的強項弱項,尊重學生的各種想法,逐步培養學生強項,同時加強學生薄弱方面的學習。在農牧區,讓小學生使用漢語講話,正如我們學習英文一樣,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作為老師,應該考慮小學生自身的年齡特點以及接受程度,同時也要顧及不同地區的語言表達差別。
3經常表揚鼓勵學生,增加他們的興趣
農牧區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慮農牧區學生的心理特點。老師要多肯定小學生的進步,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回答問題出現了錯誤,老師也不應該過于嚴厲地批評,而是在糾正錯誤的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回答問題的課堂精神 ,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興趣。另外,老師在課堂上必須使用各種辦法提高課堂40分的利用率,將最終目的放在對學生的能力訓練上,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上得到能力的提高。漢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將關注點放在能力的培養上。要想做到這點,第一步要改革以學習知識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和以老師講課為主的教學形式,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以能力培訓為主的教學體系和以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練習為主的教學形式。堅持將訓練能力為主線,將教和學都成為訓練能力的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掌握字詞句章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4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我國,小學的語文教學大綱是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知識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和教師的教導以及言傳身教分不開。做農牧區小學的漢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盡量用漢語來寫日記或周記,并且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們編一些漢語小故事,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功課。同時,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學習漢語文的必要性,也要讓學生們明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反復練習。
5互相交流,提高教學效率
在農牧區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有效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各種對話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發展,在交流中及時地了解到學生的各種想法以及需要,從而在課堂上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較強,老師通過創造一個良好的漢語交流環境,在學生相互交流中保持樂觀自信的學習態度。與此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因地制宜,在互相交流中尋找方法,提高效率。
結束語
在農牧區小學的漢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貫徹學習漢語文必須從小抓起的原則。總而言之,農牧區小學的漢語文教學需要采用科學的、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逐步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將訓練學習能力作為最終目的,使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做到多聽、多說、多讀、多寫。通過這些方式方法,長期下來,學生們的漢語文水平也會有很快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白瑪央珠.農牧區小學漢語文教學如何提升教學效率的探討[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16).
[2]王春梅. 淺談如何提升農牧區小學漢語文教學的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