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莉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將多媒體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其成為語文教學中的潤滑劑,這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在小學語文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授課,不僅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還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對多媒體的運用,盡可能地將其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本文對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望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運用;分析
將文本、聲音和圖像等多種媒體與計算機進行結合的技術稱為多媒體技術,隨著我國教學領域的發展,其已廣泛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正確、合理地使用多媒體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令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多媒體通過將聲音、光、電等制作成動畫,滿足了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其求知欲,讓學生受到多種感官的刺激并從多渠道、多角度地進行學習。多媒體可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將各種各樣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傳播,令小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將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講解,導致課堂無趣、沉悶,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得不到提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那么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多媒體因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可對教學內容進行直觀、形象地展現,加上小學生好奇心較重的特點,他們極易被多媒體所展現的圖像吸引,從而產生興趣。
以《桂林山水》為例,在教授這篇課文前,教師可播放與桂林的山水景色相關的視頻或者圖片供學生觀賞,讓學生通過圖像感受到桂林漓江“靜得讓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動”“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等特點,還可適當地配上翡翠的圖片,使他們對課文所描寫的景色有更真實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一個求學的狀態。很多學生可能都沒有親身體驗過桂林山水的美,可是多媒體卻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將課文所描繪的景色形象、逼真、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高其對知識進行探索的積極主動性。
二、運用多媒體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小學生的思維基礎是感性認識,如果沒有外界的刺激與啟迪,他們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時就會產生障礙,出現思維不完整的現象。多媒體具有模擬功能,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與思考,使其感性認識慢慢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邏輯思維。這樣既幫助教師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將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使其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文時,學生可能缺乏對爬山虎的理性認識,所以難以對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腳在爬行時的動作進行理解與把握。如果這時候教師只是運用口頭語言進行講解是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的,需要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爬山虎爬行時的視頻供學生觀賞,使學生更直觀、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以及爬行時的狀態。教師也可在視頻播放過程中結合課文從旁進行適當地說明,更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如果理解了課文的重難點,那么對課文也就有了良好的掌握。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對教學中重難點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多媒體可化抽象為形象,將文字和客觀事實聯系起來,為突破重難點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運用多媒體陶冶學生情感
情感是人們對所接觸事物的一種態度體驗,與人們的認識過程具有密切聯系,愉快、滿意的情感對認識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就是情感,如果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陶冶學生的情感,就能令他們產生良好的學習心境,從而加深對課文知識的情感體驗,令其感情得到升華。
在現代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及陶冶學生情感。另外,還能促進師生之間友好關系的建立,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以使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