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縵琳
摘 要:語文是小學課程的核心基礎科目之一,是學生學習拼音、漢字及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師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鑒于此,本文主要對趣味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性教學;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游戲學習知識即為趣味教學。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甚至出現厭學、偏科等不良現象。因此,如何才能培養與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關鍵。以下主要就小學語文的趣味性教學措施進行分析。
1.課前導入的趣味性教學
俗語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亦是如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才能進行深一步的教學,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導入環節。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影子》該節內容時,可采用游戲鋪墊的方法引入學習的內容。教師可向學生提問:“大家有沒有見過陽光下的樹與樹蔭是什么樣的?”“月光下的人和人影呢,又是怎樣的?”由于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便會七嘴八舌地討論。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逐漸被有趣的課題吸引,并認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2.新知識的趣味性教學
小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模仿是其天性,故很難長時間專注于某件事。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如果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課堂會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為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適時引入游戲,實現寓教于樂。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平平搭積木》該篇課文時,如果教師僅是單純地講述平平是如何搭積木、搭建了哪些模型,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為此,教師可事先找來積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或習慣動手搭建自己喜歡的模型。學生可能會搭建房子、樹木、寶塔等各種模型,并在搭建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既成功吸引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還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基礎知識的趣味性教學
(1)漢語拼音的教學。漢語拼音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難點,教師若不能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學生極易感到課堂的枯燥、抽象,很難集中精神參與課堂學習中。根據學生愛玩的特性,教師可將拼音學習與游戲活動充分結合起來。比如,在學習四聲練習與標調規則時,可將規則編成順口溜。在讀順口溜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感受到了學習的歡樂,而且在歡樂的氛圍中增強了記憶。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滿足了學生愛玩的心理,又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識,有效提高了拼音的教學效果。
(2)字的教學。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字形教學一直是重難點,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在字形教學中,可充分引入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靜”“低”“望”“床”等漢字時,可引入“送回家”的游戲,即將漢字分成兩個部分,然后讓學生連線。另外,還可用部件編兒歌讓學生記憶字形。通過這樣的游戲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在游戲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能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有效提高了識字教學效率。
(3)反義詞的教學。小學生大多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可采用分小組做游戲的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氛圍,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比如,在反義詞教學中,可引入“找朋友”的游戲,將反義詞做成頭飾,并給學生戴上,讓學生找到戴有反義詞頭飾的同學。頭飾的詞語可選用一些學生較常見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其團隊合作意識及能力。
4.利用課外拓展提高教學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每節課的時間僅有40分鐘左右。除了進行課堂教學外,課外拓展教學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趣味性的關鍵。為此,教師應充分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課外拓展活動,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一方面,根據普通話發音及朗讀技巧情況,組建興趣小組,并選出小組長,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互相監督與糾正;另一方面,積極舉辦一些課外閱讀興趣小組、寫作小組等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在游戲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靈活引入趣味性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不但開發了學生智力,還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