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莎莎
摘要:京津冀一體化做為國家戰略,如今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但現階段區域間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仍顯不足。在對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規模、資源和結構進行了全面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SWOT矩陣,提出了河北省高等教育戰略的備選方案,從而為決策者制定河北省高等教育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戰略選擇;SWOT;京津冀
一、引言
在2015年河北、北京、天津陸續召開的兩會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均被寫入三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早在2009年11月《京津冀教委(廳)就地區高等教育發展達成六項合作意向》,推行了一系列合作舉措,使得高等教育成為了京津冀區域各級各類教育合作中最早達成共識的領域,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合作最早從合作共識走向行動落實,但現在來看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仍顯不足。河北省如何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抓住歷史性機遇,做強我省高等教育,使之成為創新驅動的強力引擎,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實現質量提升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問題。高等教育的發展問題,涉及到經濟社會的眾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對河北省高等教育在特殊發展時期的戰略選擇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分析
(一)高等教育規模的比較
反映高等教育規模的兩個重要指標為在校大學生人數和每萬人口中的在校大學生數,分別對應了一個地區高等教育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高等教育絕對規模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高等教育的總體容量;高等教育相對規模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的人口總量條件下承載的高等教育規模,即利用人口指標來衡量高等教育規模相對于人口的水平。如表1所示,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京津冀普通高等教育的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普通高校數量、在校生人數以及每萬人口在校生人數平均增長率為112%、379%和388%。從絕對數量上看,1999年河北省的高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位于北京之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河北省高等教育在絕對數量上已經位于區域第一。雖然每萬人口在校生數自1999年到2012年間增長了6.6倍,但由于河北省人口眾多,這項指標遠遠低于京津,說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相對規模較京津地區落后。從全國范圍來看,河北省的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河北省高等教育規模仍然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二)高等教育資源的比較
從高校辦學資源來看,北京市在京津冀區域占有絕對優勢,遠超津冀,是絕對的區域中心。北京高等教育在區域乃至全國的中心地位的形成,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因素。從歷史角度來看,北京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歷史、一千余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等六個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數個政權建政于此,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和優秀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經濟突飛猛進,高等教育發展以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天津市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戰略要地,也是北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1949年天津被批準設立為直轄市,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天津作為沿海港口城市的優勢不斷增強。“十一五”期間是天津歷史上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全市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6.1%。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城市地位的顯著提升。在政策的傾斜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帶動下,天津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而反觀河北,其省會經歷了由保定遷到了天津,那時有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如今的河北大學是當初的天津師范大學。10年后省會又遷回保定,最后遷到石家莊。河北省的高等學校大部分都有搬遷的歷史,期間經歷了人才的流失,重新調整的適應期,可以說河北省高等教育發展經歷了“傷筋動骨”的搬遷,后來又受到北京和天津有力的競爭,在人才和資金等資源的競爭方面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從代表學校水平的“985”“211”高校數量上看,河北僅有一所“211”高校(在天津境內)。從代表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科研實力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數量上看,河北各有一個,天津分別為5個和7個,而北京的數據為94個和46個。短時期內,高等教育在京津冀三地之間的發展鴻溝難以逾越。
(三)高等教育結構的比較
根據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經驗,合理的層次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即專科是塔基,本科是塔身,研究生是塔頂。從表3可以看出,2007-2012年間,京津冀地區高等教育的結構的發展變化。其中,北京一直呈現出本科教育最發達、研究生教育次之、專科教育最少的紡錘形結構,從發展趨勢上看,研究生比例逐漸增加,本科和專科比例進一步縮小;天津的情況與北京類似,但研究生的比例僅為北京的25%左右;河北研究生比例最低,本科和專科比例相當,呈現出圓錐體型結構特征。北京市發達的研究生教育,得益于其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絕對優勢,使得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重心明顯偏高。河北省的研究生教育能力屬于區域中的洼地。
三、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河北省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分析
戰略的制定過程可以被定義為將內部資源、技能與外部因素產生的機遇、風險進行匹配的過程。SWOT矩陣是重要的分析工具。利用其對外部機遇、威脅與內部優勢、劣勢進行分析,并對內外部關鍵成功要素進行匹配,是有效制定可行備選戰略的關鍵。通過對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河北省高等教育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進行內外部環境分析,以及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關鍵成功因素影響分析,構建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的SWOT矩陣,見表4。
SWOT分析法有四種可供選擇的戰略模式,即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WT戰略是旨在減少內部劣勢并規避外部威脅的防御策略;ST戰略利用組織的優勢來規避或降低外部威脅的影響;WO戰略旨在利用外部機遇來彌補內部劣勢。有時關鍵外部機遇固然存在,但企業的內部劣勢阻礙其利用這些機遇,此時應該采用此種戰略;最理想的局面就是SO戰略,即利用組織的內部優勢來把握外部機遇。
決策者具體選用表4中的哪種戰略,需要對戰略進行進一步篩選,篩選的過程中領導的能力和科學詳盡的數據分析對戰略的取舍同等重要。并且,戰略一經確定就要堅定不移的實施,而不能將其作為一紙空文,或者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手段和裝潢政績的工程。雖然戰略實施過程中要求組織內成員自上而下都對戰略持堅定不移的態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結合環境變化因素對其進行修正。例如,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形勢由“重構高等教育中心”轉變為“教育的區域多樣化”,則決策者就要適時調整戰略來適應新的形勢。
四、結束語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京津冀戰略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驅動的發展規劃,顯然,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處于重要的歷史時期。通過對河北省高等教育的SWOT分析,會發現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存在著諸如質量低的劣勢,只有將已存在的優勢最大化,并努力克服劣勢,揚長避短,才能抓住有利機遇,消除種種威脅,最終保證河北省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戰的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強省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姜隅瓊,梁敏,李雁爭等.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報審[N].上海證券報,2015-01-26.
[2]郭秀晶,桑錦龍,高兵等.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動研究與戰略構想[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
[3]王耀中.中部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變化——供給比較的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 2012(05).
[4]邱均平.中國大學及學科評價報告2008-2009[M].科學出版社,2008.
[5]陳忠.乘勝前進 努力發展北京高等教育事業——紀念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20年[J].北京高等教育,1998(06).
[6]北方網-時代財經.天津:從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到北方經濟中心[EB/OL].[2015-3-20].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9/07/23/004136174.shtml.
[7]翟海魂.關于高等教育改革與質量提高的思考——在教育部學習科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暨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教學研究,2014(01).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省省委講師團科研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省高等教育的戰略選擇》。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