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瑋
摘 要:我國高校應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CI系統,使校內校外對學校達成鮮明的共識,對學校公眾形象的樹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的傳播活動,使學校在社會公眾中留下良好印象。本文從高校CI內容入手,分析了CI創新方式。
關鍵詞:高校;創新;CI設計
“CI”全稱是“Corporate Identity”,
翻譯成中文即是“企業形象識別”,學校通過CI系統,可樹立良好的學校品牌,強化校園群體意識,提高學校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樹立鮮明一致的學校品牌形象,打響學校在社會當中的知名度。
一、高校CI設計的內容
1.高校理念識別(MI)
高校理念識別MI(Mind Identity)多以校訓為基礎進行文化精髓的提煉和歸納。高校理念識別是高校CI系統核心組成部分,而校訓則是校園的精神靈魂,高校核心價值觀念的集中反映,是高校現有治學理念、人文精神、校風校貌綜合體現,高校校訓作為高校理念識別核心,把學校具有個性特質的人文精神進行有效傳遞,是校內外對學校的認知基礎,可達到增加學校認同感的作用,大幅提升學校對教職員工以及學生的凝聚力。所以,建立理念識別系統可將高校校訓作為學校人文精神核心靈魂加以提煉應用,也可成為高校理念識別的主要標簽,作為校園文化精髓用以構建整體校園理念識別系統。
2.高校視覺識別(VI)
高校視覺識別VI(Visual Identity)多以校標校徽、標準色及學校環境外觀設計為主要視覺區分符號,高校視覺識別是形象識別的靜態組成部分,多指學校總體外觀形象識別,通過規范、全面、統一的視覺辨識標準,將高校形象特征進行完整的傳達,讓校園中的教職員工以及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從外觀上對學校形象能夠進行有效識別,得到一致的形象概念。
3.行為識別(BI)
行為識別系統BI(Behavior Identity)多以學校規章制度、教職員工以及學生行為規范為活動標簽,是高校行為識別標準,是高校形象識別的動態組成部分。在學校對外進行合作交流等方面活動時,行為識別系統BI可使高校對校內師生產生巨大凝聚力,對外部社會公眾形成強大感召力。[1]
二、創新高校CI識別系統的方式
1.加強高校CI品牌意識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入市場化,高校須得認清社會發展形勢,樹立正確觀念,加大對CI識別系統的研究力度,樹立高校良好的品牌意識,將學校各類資源進行整合,統一校園力量,做好迎接未來各方壓力與挑戰的準備工作。大力推進CI理論研究,確立完整統一的高校CI系統識別理論體系,為CI系統在高校中的具體實踐做好充足的理論準備。
2.提高高校VI、BI感染力
高校視覺識別VI是高校形象識別CI中最為具象、最為直接的視覺識別標簽,對于學校的教職員工、全體學生以及社會公眾影響力都不容忽視,視覺識別標簽因其可直接作用于人類大腦皮層的特殊性質,最容易對人們的思想印象產生影響,也最容易被人們牢記。所以學校要加強對外媒體的宣傳力度,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以及認同度。[2]在學校BI方面,應注重行為養成教育,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管理措施及行為規范加以匯總和執行,加強行為管理力度,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將其作為學校特定的、代表性標簽進行傳承,形成識別標志。
3.利用網絡優勢促進CI建立
網絡時代已經來臨,尤其是3G、4G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們生活與網絡的關系更為密切,高校一直以來都是走在時代科技前沿,對網絡的使用和開發也應不落人后,應科學利用互聯網資源,提高學校CI建立的效率和質量,建立有效的網絡CI系統,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識別度,全方位打造整體高校形象標簽。
在高校中導入CI,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特色將MI、BI、VI三大方面特色進行合理協調匯總,樹立良好學校品牌形象,增加校園辨識度,加強學校對教職員工與學生的凝聚力,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確保學校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歷寧寧.引入CI理念促進高校形象建設[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0.
[2]孫開師.高校形象識別系統對提升大學形象的作用[J].高教論壇,2013(09):124—126.
(作者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