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摘 要:考試是高等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從歸因分析的內涵入手,分析認為目前高校考試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對考試評價缺乏根本上的認識;將考試等同于考試評價等。通過對考試評價內涵的分析,最后提出促進考試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歸因分析;考試評價;高校
一、考試評價缺失的歸因理論視角
歸因理論首先是由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中提出,其后經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韋納等人的發展,如今已成為使用頻率較高的理論之一。該理論應用在評價領域的一個經典解釋是:如果將學業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個人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等內在因素,那么學生很少會產生抱怨或責怪家長、教師或環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將失敗歸結為外在因素,那么學生很可能會產生怨恨等消極情緒,且往往不會改善自身行為。
我們可以從歸因理論的角度來分析目前高校考試評價。對于考試存在的問題,管理者認為:任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有待提高,學生努力程度不夠。而任課教師認為:管理者在組織考試時缺乏調研,紙上談兵,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則認為目前學習的知識過于陳舊,教師照本宣科,考試缺乏實用性。換言之,高校各方認為當前考試達不到預期的主要原因不是自身,而是歸因于不可控的外在因素。這種歸因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各方的決定和心態,比如,教師潛意識里認為學生懶散的學習風氣影響考試,在教學過程中產生敷衍、應付的教學情緒。
二、目前考試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沒有從根本上理解考試評價,將考試等同于考試評價。調查發現,在受訪的教師中,74.07%的人認為自己對考試評價比較了解,其中,多數受訪者認為考試評價是為了檢查知識掌握的水平,認為考試評價和考試差異不大,只有10%的教師認為考試評價和考試是兩個概念,不能一概而論。這個數據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家對考試評價認識的一個誤區。
所謂考試評價是根據考試進行判斷的活動。評定、檢測、診斷、導向、反饋和激勵功能是考試評價特有的。考試偏重于智育,強調檢測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而評價則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又要評價學生的能力、愛好和心理品質等;考試注重量化,以區分和選拔學生,而評價不僅要對結果作出判斷,還要考察其發展過程,診斷其癥結,提出補救措施。如果沒有從根本上理解考試評價,那么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考試評價的格局。
三、通過歸因理論促進考試評價改革的有效途徑
1.從根本出發,落實考試評價觀
根據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家明確了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大學教育中,考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校方的考試制度到授課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等,都對考試成績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在操作過程中要摒棄“分數論”“檢驗論”,使得考試不再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的尺度,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綜合能力和考試過程等都作為重要的指標加入考試評價,實現在選拔中育人,在育人中創新。
2.加強過程評價,改革考試內容
目前高校考試方式和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期末考試分數一般占60%~70%的比例。但是平時成績主要以到課簽到為主,回答問題和提交作業為輔。這樣的成績沒有真正反映學生的平時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改革考試內容的過程中,可以以某專業某教研室為主體進行試點,引入課程群教學。通過將作業、小測試和實踐環節穿插其中,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研究精神。考試通過教研室的老師互相討論共同出題,對各知識點應主要側重于哪些內容、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檢測,主要應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等方面做出明確的指導性規定,共同評價。
3.構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反饋體系
現在很多研究都提及了通過改革考試評價體系來構建課程教學的反饋體系,多數都是從理論上加強反饋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作用。但存在不足,憑借課程成績是無法看到自己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存在的不足,是對知識體系的不理解還是運用知識能力不強,是理論知識不扎實還是實踐動手能力跟不上,這些都隨著課程結束而結束。學校應在設置教學安排時,將考試安排在最后一個課時之前,通過考試后的反饋,教師將考試成績分析、出卷的目的及考試內容與學生交流,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有更深入的認識,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方向。通過交流,教師也能了解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下一步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有促進作用,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牛夢虎,徐 水.美國博士生流失問題的若干理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
[2]戴家干.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我國教師考試評價制度改革[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01).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