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強
【摘要】教師一定要依照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初中社會;新課改;策略
新課改理念給初中社會學科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變化。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注重教學改革。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更好地結合相關的學習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時候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本人結合多年初中社會教學實踐,在此探討一下自己的實踐和感悟。
一、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
新課改理念下初中社會教學,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教學也不再局限于課本,更多地引導學生結合有關知識,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感知知識,獲得更多的體驗,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比如,為了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需要讓學生不迷信課本,敢于打破權威,引導學生突破知識的藩籬,獲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要求學生去搜集更多的在相關領域能夠勇敢向前人提出質疑的成功范例,比如農村村包圍城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學說,布魯尼否定了地心說,牛頓和萊布尼茨創造了微積分解決了常量數學無法解決的變速運動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學社會發展史上,只有不斷的突破固有認識,大膽創新,才能所發現有所突破。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講,應該學習先人的創新精神,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造就更多的適合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二、聯系社會生活,突出學生主體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社會教學應該更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不斷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結合相關社會現象了解社會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生活,感悟社會,培養學生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譬如,面對釣魚島危機,面對南海危機以及菲律賓越南等國的挑釁,中國政府應該如何來應對,中國政府所作出的決策體現了中國睦鄰友好的態度,同時也表明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搜集更多的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科技和現代化的發明創造,自然就會了解中國的偉大,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橫向相比,中國在計算機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也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輕武器,超級計算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高鐵從無到有到,成為世界上最成熟的、發展速度最快的高鐵。還有很多發明創造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國的社會發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組合
教無定法,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很好地培養。尤其是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的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穿插運用,防止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同時,學無定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基礎,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比如在通過主持人法、放風箏法、捉迷藏法、參禪法等具體學習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增強學生探究你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四、靈活組織教學形式,提高其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社會教學過程中應該打破單一、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完全可以打破傳統的章節編寫和年級進度,也可以打破傳統的課堂授課制以及班級授課制,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生活現實,通過社會實踐和調研,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分組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結合基礎促逐步提升能力,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學習“當代社會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糧食等問題”這一章,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從一些身邊的瑣事談起,幫助學生在辯論中更好地加深認識社會,通過社會實踐和調研的形式夠更好地去從社會中認識知識,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讓社會成為課堂,讓群眾成為老師。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讓學生的綜合呢里得到很好的鍛煉,也讓學生成為我們社會主義良好風氣的宣傳大使。
總之,在初中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依照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斷更新思想,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尤其是結合學科教學和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不斷的改進教學組織形式,靈活教學手段,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麗舟. 初中社會學科教學實踐和思考[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12)
[2] 任文英,任文華. 情感交流在初中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