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
摘要:醫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基于此,本文就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在護理專業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進行了探索,從培養學生愛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醫德以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做了初步的探討,以期把專業課和德育有機融合,從而培養高素養的醫學人才。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 教學; 德育
近幾年,由于人文精神的消退,道德缺失,醫學領域的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其中以病人與醫生的糾紛為最。近幾年出現了多起惡性傷害醫護人員案件。據中國醫師協會統計,90%以上的醫患糾紛實際上是由溝通不當導致的,當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醫護人員“不會說話”加劇了醫患矛盾。這就意味著醫學高校將“醫學教育,德育為首”的辦學思想已經成為必然,目前課堂教學滲透已經被公認是一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1]。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護理學生就業后有更多的機會和患者及其家屬接觸,能否和患者及家屬取得有效溝通是避免醫患矛盾發生的關鍵之一,而提高護理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顯得更為突出,筆者作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老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此淺談。
1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在講解微生物總論和免疫學總論的過程中,引入一些我國古今的案例,如人類免疫學誕生的重要標志是我國在16世紀的明朝就開始人痘接種預防天花 。此法比英國醫生琴納所發明的“牛痘苗”預防天花早了800年。
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用雞胚培養立克次體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者湯飛凡等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分離出沙眼衣原體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又分離出流行性出血熱病原體 ,同時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地消滅了天花 ,有效地控制了鼠疫 、白喉 、結核 、霍亂、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 ,控制或基本消滅了曾肆虐多時的五大寄生蟲等。結合免疫生物學現象和學科發展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在校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對學生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講解微生物總論中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時,讓學生思考討論,微生物對我們人類是有害?還是有益?再如學習免疫防御的功能時同樣讓學生思考,是否免疫防御的功能強就一定對我們人類有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分析、討論,讓學生認識到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并逐步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尚的醫德
“醫以德為本,無德不為醫”,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醫務人員的醫德貫穿始終,比如目前結核病人增多,特別是耐多藥感染病例的增多與醫務人員的不規范用藥有必然的關系。在講到菌群失調時,讓學生意識到濫用抗生素的后果,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給病人帶來經濟和身心的雙重負擔。除此我們也要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患者隱私的重要性,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患者,一定要做到不歧視、不泄露病人信息。醫生不妨把年長的病人看做自己的長輩,年齡相仿的看做平輩,年幼的則看做晚輩,設身處地地從患者角度考量會如何處置?改變生硬、命令式的溝通手段,講究溝通的方法技巧,盡最大可能與患者取得有效溝通。
4培養學生認真工作的態度
護理工作瑣碎繁雜,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認真、責任心是對護理人員最基本的要求。結合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中消毒滅菌理論的講解,并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培養空氣中、自己手部消毒前后細菌培養,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講到微生物各論時,強調在給患者留取檢驗標本時一定要耐心告知注意事項,是空腹采集還是餐后,采集的標本要正確處理并及時送檢,保證檢驗前標本質量要求,以免影響檢驗結果,以致臨床醫生診斷錯誤,給病人帶來痛苦,避免醫患糾紛。如在輸血前需要進行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而有的病人由于血管不容易找到,以致給用于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的血標本的采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有些年輕的護理人員就從靜脈輸液的管口抽取標本,這樣采集的標本中混入了大量的正在輸注的藥物,不能真正反應患者的真實病情,給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帶來了困難,甚至把血型鑒定錯誤,輕者錯過了最佳輸血時機,延誤治療,重者造成以生命為代價的醫療事故。所以要時刻提醒學生,醫務工作者的服務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有半點馬虎,一定要做到認真。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教學中無處不在,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傳道的優勢,把德育滲透、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給予學生深刻思考,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盡可能的減少醫患糾紛,為營造一個和諧的就醫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田維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專業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