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艦?馮開蕾
摘 要:就業能力是影響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理工科類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中堅力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針對理工科大學生就業范圍廣,但社會化程度低,就業觀存在偏差等特點,提出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就業指導,校企聯合培養,優化專業設置,并借助政府的力量,促進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等措施方法。
關鍵詞:理工科類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數量也持續增長。教育部統計數據表示,201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99萬余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比2013年再增加28萬人,達到727萬,創下歷史新高。傳統意義上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科類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在龐大的就業大軍中,理工科學生是一股中堅力量。所以,探討和分析如何提升理工科類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就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大學生整體就業質量的提高,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有很大幫助。
一、就業能力的基本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的研究沒有統一的定義。1909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首次提出就業能力的概念,認為就業能力即“可雇傭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1];富蓋特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體在其職業期間確認和實現在組織內部和外部職業機會的能力[2]。
國內學者鄭曉明在2002 年提出就業能力的概念,他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3]。謝志遠等學者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4]。
此外,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進行了研究,加拿大會議委員會認為,就業能力主要由基本技能、個人管理技能和團隊技能等三方面構成[5]。國內學者宋國學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由專業技能、溝通技能、個人屬性、學習能力、人際技能組成[6]。
二、理工科類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特點
1.就業范圍廣
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亟須大量工程科技人員參與建設和科研,所以對理工科學生的需求維持著較為平穩的發展。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日益重視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對理工科學生的需求口徑加大。理工科類專業畢業生普遍具有較為扎實的數理基礎,工作潛力大,更受用人單位青睞。相對來說文科生需求口徑小,學歷、素質要求高。所以,理工科學生相比于文科類學生,有更寬廣的就業范圍。
2.社會化程度低
理工科類大學生由于專業設置等原因,對人文知識接觸較少,所學的課程多為技術性的,缺乏與人溝通,造成大部分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不到位,心理年齡偏低,承受挫折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等明顯不足。理工科類大學生給人的整體印象較為沉悶木訥,在實際的人際交往和溝通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語言表達障礙,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這都給就業增加了一定的困難,另外,理工科學生對社交活動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不注重積累相關的社會經驗,社會化程度偏低。
3.就業觀存在偏差
目前,理工科類大學生的就業觀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職業期望值過高。據理工科院校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資料顯示,近70%畢業生擇業時期望值過高,而他們的能力又不足以匹配理想中的薪酬水平,不能準確定位自己,功利性較強,缺乏對事業發展的長遠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就業去向較為單一。理工科類大學生一心尋找專業對口的公司,偏好待遇高、工作穩定的行業,自主創業意識淡薄,不愿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財富。
三、提升理工科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1.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目前,理工科類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普遍不足。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從入校之初就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比如可以利用假期,參加一些職業技能培訓班,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或是主動參加與專業技能有關的實習活動。
2.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高等院校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導陣地。高等教育是實現學生從學校向社會轉型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多種措施和機制,關注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將就業能力開發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是單純地只在畢業前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提高就業能力開發的完整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3.加強校企合作
通過與企業聯合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河海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的物聯網工程等3個專業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采用3+1的培養模式,即前3年在校完成專業學業要求,最后1年通過在合作企業實習完成相應的學分要求。目前,學院與企業建立了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通過學生在企業的學習,完成在校內無法完成的培養任務,與校內專業知識的學習形成優勢互補。
4.優化專業設置
如今,社會的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既要“厚基礎”,又要“寬口徑”,要注意對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及再就業能力的培養。理工科類大學生,在市場競爭中有良好的專業技術知識方面的優勢,再加上良好的人文素質,對就業和創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理工科類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適當增加一些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和哲學素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技巧,思維辯證能力及寫作、表達能力等。
總之,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及大學生的相互協調和共同努力[7]。本文分析了理工科類大學生就業的主要特點,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理工科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一些幫助,提高理工科類大學生的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均土.美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1(19):63—68.
[2]Mel Fugate,Augelo J Kinicki,Blake E Ashforth.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08).
[3]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3).
[4]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1).
[5]Harvey.L.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02):97—109.
[6]宋國學.基于可雇傭性視角的大學生職業能力結構及其維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12).
[7]朱新秤.就業能力:內涵、結構及其培養[J].廣東社會科學,2009(04): 164—168.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