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普惠金融的文章進行了歸納總結,發現普惠金融是在經歷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發展以及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對金融弱勢群體的逐漸關注而形成的,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創新,更是帶有人文關懷的金融創新,深入研究普惠金融將對促進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平衡發展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普惠金融;研究綜述;評述
聯合國與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并界定普惠金融是一個為社會所有群體和階層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尤其覆蓋到低收入和貧困人群。普惠金融的廣泛包容性,在客觀上決定了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風險性較大、付出成本較高、回報率較低的特點,如何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政府和商業銀行只有深度參與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結合本國經濟發展的實情,認清自己的優劣勢,在確保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才能為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額信貸、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等理念應運而生。
一、國內研究動態
(一)關于小額信貸的研究
何廣文(2002年)在小額信貸的發展前景方面認為,正規的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規模、信用評級等方面是具有比較優勢的。杜曉(2004年)在中國小額信貸的類型和實踐中的具體操作研究中指出,小額信貸是一種特殊的金融扶貧活動,是組織制度創新和金融創新的信貸活動與扶貧項目的有機結合。
吳國寶(2003年)指出,我國的正規金融機構具有比較優勢的方面是小額信貸方面的規章制度和政策環境,因此小額信貸未來的發展,我國農村信用社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何廣文(2006年)認為我國農村信用社開展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在信用篩選、信用評級、農戶參與、客戶群體培訓、農戶參與、監督等借鑒、和信用文化建設和運用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說是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在中國正規金融領域的一種創新。
(二)關于普惠金融的研究
在2006 年 3 月北京召開的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焦謹璞認為普惠制金融可以以商業可持續性方式,為包括弱勢經濟群體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普惠金融體系特別關注到目前尚不能被傳統正規金融服務所覆蓋到的低收入及貧困群體,這是小額信貸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發展,也是一種金融公平的體現。
在中國金融論壇中杜曉山(2006年)指出,對農村建立金融體系,中央三個一號文件進行了非常清晰的描述,該體系應該要建立一個功能完備、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產權清晰、競爭適度、管理科學、可持續發展和監管有效的普惠性金融體系,適應和滿足農村多層次的金融需求。王睿(2008年)等認為普惠性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征是公平、高效、穩定以及與經濟結構的相容性。
焦瑾璞(2010年)認為普惠金融體系從深度和廣度上對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是對目前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所進行的改進,是同時依靠技術革新和政策支持來鼓勵金融市場向經濟落后的地區開放,并且提供價格合理和種類豐富的金融產品。
周小川(2013)將人為普惠金融是 “通過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以可負擔的成本將金融服務擴展到社會低收入人群和欠發達地區,向他們提供方便快捷、價格合理的金融服務”。
在國內實踐方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堅持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服務“三農”的定位,充分利用覆蓋城鄉的網絡優勢,走出了一條商業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成為全國金融服務中網點規模最大、網點覆蓋面最廣、客戶最多的機構,率先成為我國普惠金融的領頭羊。截至2014年底,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擁有6.6萬臺ATM機,近4萬個營業網點,提供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視銀行、電話銀行等電子服務渠道,服務遍及城鄉的范圍,資產總規模突破了6萬億元,位居全國銀行業的第六位,資本回報率高,資產質量良好。
2015年3月31日,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旗艦企業宜信普惠率先在業內推出“普惠金融家”品牌,為行業從業者建立規范、專業的職業規劃與發展路徑,宜信CEO唐寧表示,所謂“普惠金融家”是對應“銀行家”而言,“銀行家”服務于銀行客戶,而“普惠金融家”則服務于小微企業客戶。“普惠金融家”將通過大數據金融云、物聯網和金融科技創新,為高成長性人群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普惠金融服務。
二、國外研究動態
(一)關于小額信貸的研究
Vogel(1995),Rhyne 和Christen 認為小額信貸的可持續性,是提供小額信貸服務的機構不需要國際機構、政府和慈善組織提供優惠的條件而獨立存在和發展,他們認為服務更多的窮人與可持續性是小額信貸的最基本的兩個原則。Timothy R. Lyman,Richard Rosenberg(2003年)對小額信貸的性質、作用和監管都作了詳盡的描述,肯定了小額信貸在消除貧困方面的作用。
在實踐方面,穆罕默德·尤努斯最早在1983年正式成立孟加拉鄉村銀行——格萊珉銀行,創立小額貸款。孟加拉鄉村銀行是當今世界運作最成功\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小額貸款金融機構,該模式是一種利用社會壓力和連帶責任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形式,多數發展中國家模仿或借鑒這種模式。作為一種相對較為成熟的扶貧金融模式,主要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模式的關鍵是提供小額短期貸款,按周期還款,整貸零還;2.執行小組會議和中心會議制度,檢查項目的落實和資金的使用情況,辦理放、還、存款手續,同時交流致富信息,傳播科學知識,提高貸款人的經營與發展能力。3.主要瞄準最貧困的農戶,并以貧困家庭中的婦女作為主要的目標客戶;4.按照一定比例的貸款額收取小組基金和強制儲蓄作為風險基金;5.以五人小組聯保代替擔保,相互監督,形成內部約束機制,無須抵押和擔保人。
(二)關于普惠金融的研究
Nimal A. Fernando及Robin Young(2004年)指出非政府組織(NGO)改為正規金融機構后,一方面關注正規金融機構如何開展小額信貸業務及開展小額信貸業務應具備的條件;另一方面關注為了業務的擴展并獲利從而保證機構的可持續性發展。
2006年聯合國指出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監管框架下,都應該有一整套的金融機構體系,共同提供合適的金融服務和產品給所有層面的社會成員,這是普惠金融的目標。金融服務只有將貧困群體有機的融入到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金融體系,過去被排除在金融服務之外的弱勢群體才能獲益,這種普惠性的金融體系最終才能夠為大部分人提供金融服務。
在實踐方面,玻利維亞團結銀行(BancoSOL)的貸款對象是中低收入階層,貸款小組一般由3~7人組成,貸款發放時所有會員可同時得到貸款,貸款期限和還款方式也比較靈活, 1個月到1年不等。但每筆借款數額較大,平均大于1500美元,年均貸款利率為47.5%~50.5%,還需要支付2.5%的傭金,貸款利率相對較高,高利率貸款使得銀行實現財務自立,不必依賴政府補貼就可以獲得高收益。巴西的代理銀行業務模式,是巴西各大城市的零售商店、彩票銷售點、郵局成為銀行分支機構的補充,允許代理銀行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多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務。菲律賓Novaliches的發展組織模式是典型的的合作社模式的代表,是經菲律賓農業合作發展局批準成立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主要通過提供金融服務和吸納存款等方式向成員發放貸款。一般都是在擁有一定的初始資本后,才申請向政府有關部門核準注冊,招募成員是通過收取會費、吸納存款等方式,產生貸款審核委員會等機構是通過選舉,向成員提供資金信貸等系列服務。
在普惠金融的創新方面,M-Pesa在肯尼亞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其業務極大便利了肯尼亞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務,其客戶大多是“藍海”市場的客戶,極大地方便了肯尼亞大量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人群能夠享受類似銀行業務。2013年,M-Pesa業務推出以來,客戶數量達到1710萬,占肯尼亞總人口的35%左右。收入及客戶數量持續快速增長。
三、述評
通過梳理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在小額信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普惠金融體系, 把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小額信貸納入到正規的金融體系中,使被傳統金融機構排斥在外的金融弱勢群體納入到金融服務的范圍中來,本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也能使他們分享。
普惠金融是在經歷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發展以及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對本國金融弱勢群體的逐漸關注而形成的,不僅是一種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更是帶有人文關懷的金融創新,對促進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平衡發展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來,肯尼亞M-Pesa,印度EKO以及菲律賓G-Cash的成功實踐,都給世界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滿足本國金融弱勢群體的需求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鑒和參照的運行模式。當今,對于我國來說,經濟的快速發展,收入差距的拉大,對于普惠金融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對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將突顯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莉萍.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在中國的實踐[J].財經科學,2007(04).
[2]杜曉山.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嘗試[J].中國農村經濟,2004(08).
[3]郭磊等.國外農村金融組織支農的經驗與借鑒[J].世界農業,2010(07).
[4]楊金波等.淺析小額信貸業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對外經貿,2010(08).
[5]向忠德.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 2012.
[6]王煥印.社會資本與農村信貸風險控制[D].西南財經大學,2009.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新疆職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