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廣靜
摘 要: 為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通過對教學案例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進行剖析,旨在探索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考平臺,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觀念與法律知識,強化中職院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案例教學 《職業道德與法律》 作用
1.引言
職業道德、法律都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在中職院校,培養中職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學習法律基礎知識是德育教學的重要目的。當前,不少中職院校的學生道德素質和基本的法律意識極為淡薄,如何培養中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廣大中職教育工作者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中,中職教師應該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輔助教學,其中,案例教學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對教學案例的剖析,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多道德思考的平臺,在老師的教育指導下,不斷完善自己,從真正意義上強化中職院校職業道德、法律教學的效果。本文分析了案例在中職院校《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以期促進《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質量的提高。
2.案例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作用探析
2.1選擇實際案例,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選擇的案例必須與《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內容相符合,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增強學生法制觀念方面等,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教授第三課“感受道德之美”的時候,老師可以圍繞如何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這一知識點,選擇經典的社會熱點案例輔助教學。如采用最美女孩刁娜見義勇為及藥家鑫撞人補刀的例子,結合例子進行對比教育,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發生突發事件時因為自身缺乏一定的道德素養和法律知識而產生無知、愚昧的行為,可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及后果。在老師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與引導下,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法制觀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
2.2引入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不是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學習。在新教材《職業道德和法律》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案例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企業、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要求員工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外,還特別重視員工的素質與職業道德等。在中職院校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要結合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并了解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在自身成長與發展中的作用。例如在教授第四課“恪守職業道德”時,老師在教學前可以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然后引入本校優秀畢業生的案例或請優秀畢業生代表現身說法,重點講述要在企業中脫穎而出,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恪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無論今后從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認真、勇敢地承擔責任,恪守職業道德,就能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尊重,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2.3借助網絡設施,提高案例教學效率。
現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發達的國家,計算機網絡技術已普遍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計算機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多便捷,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例如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道德、法制的節目,也可以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老師可以根據視頻內容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對學生提出“這段視頻,反映了那些社會情況”或者“觀看了視頻,同學們有什么感想”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站在正確的角度,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事物,培養學生的社會分辨能力,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明辨是非,不易誤入歧途。
2.4分組討論案例,內化教學知識。
在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開展案例教學,老師可以采用討論的方式內化教學知識,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做好引導、啟發工作,由學生做好準備后再進行討論。例如,老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組,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案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進入案例角色,分析、討論,最后得到啟發。討論過程中,老師負責組織、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對案例的理解。
案例教學具有開放性,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老師應該做好準備工作,嚴格按照教學內容設置教學環節。此外,在實施案例教學之前,老師必須把與課程相關的基本理論與重點講解清楚,有利于促進學生案例討論,并以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為中心,借助案例分析學生職業道德的沖突,結合課本內容聯系相關的案例設置問題,然后由各個小組討論得出結論。設置的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幫助學生內化教學重點,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印象,然后通過討論的方式進一步掌握教學難點。學生討論之后,老師應及時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使學生知識不斷得到完善。
2.5開展活動,強化案例教學效果。
中職《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采用案例教學,對老師設計、選擇案例有極高要求。老師不僅要考慮如何利用案例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正確引導,而且要考慮如何有效運用案例,既節省教學時間,又有效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課堂教學時,以能力為本位,將某個貼近生活的具體案例設置成教學情境,由學生圍繞某一教學任務,借助具體事例,扮演特定角色,增強其感性體驗,以互動、合作、參與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將課堂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體驗和感悟,以期實現幫助學生獲取理論知識、掌握實踐能力、體悟豐富情感的教學目的。課后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細心觀察身邊發生的事情,然后站在道德與法律的角度深入分析。學生在留心觀察身邊事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在內心形成自我批判或者是換位思考,假設自己面對同樣的事情會怎么處理,進而形成對自身道德涵養的反思。
中職院校的學生社會閱歷有限,思想不夠穩固,極容易受到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影響,不利于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因此,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極為重要。采用案例教學就是以啟發學生思考為原則,促進學生對職業道德的深入認識。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工具,讓學生獲得更多實際知識。
2.6案例教學,促進學生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引入案例教學,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出發點,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例如講授“我國倡導的社會公德”時,就可以采用取材于陜西西安的一個真實事例“愛心讓座卡”進行案例教學,讓學生針對這一案例充分分析討論,引發學生對社會公德方面新聞的關注,養成關心時事的習慣。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引發學生對社會公德相關問題的思考,提高知識素養和思維水平,自覺與我國倡導的社會公德看齊,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與法律意識,是提高中職院校教學效率的關鍵。自我國新課標實施以來,素質教育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而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就業打下牢固基礎,獲得更多就業機會。
3.結語
目前,我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職院校擔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責,因此,《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在中職院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培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不但可以有效傳授知識內容,而且能促進學生道德思想教育的提升,更是宣傳我國法治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俗易懂,應用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另外,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將來在工作時就會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職業道德、法律等相關教學內容較為抽象,而案例教學法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新平.案例教學法的內涵[J].云南教育,2002(10):4-5.
[2]王冠.運用教學案例提高政治課教學質量[J].成功(教育),2007(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