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聲演唱起源于17世紀時期的意大利,后來逐漸傳播到中國。經過實踐的不斷推移,我國美聲演唱也已經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本土化,產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和十分出色的演成歌手,實現了我國聲樂領域的不斷發展。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美聲演唱的發展歷程,本文對我國近百年美聲作品的演唱變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美聲作品;演唱;變革與發展
美聲唱法自產生以來已經走過了三百多年的時間,由于其具有的人聲歌唱體系和文化底蘊,使得美聲唱法被越來越多的音樂家所重視。在我國美聲唱法發展的近百年時間里,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本土特色,其演唱形式也更為多樣,成為我國聲樂藝術領域中的一抹獨特的光彩。但是,在我國美聲唱法的發展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也不乏曲折與困境,因此,對于我國近百年美聲作品的演唱變革與發展問題進行研究,能夠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之上實現更好的發展,以促進我國歌唱藝術事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
一、20世紀20—30年代的美聲發展
在我國20世紀20—30年代的美聲演唱發展過程當中,其作品多為藝術歌曲,只要的代表人物有黃自、趙元任、青主和蕭友梅等,他們將美聲演唱與古典詩詞相結合,并注入鮮明的時代精神,創作出了《我住長江頭》《玫瑰三愿》《問》等典型作品,為我國美聲事業的發展開創了先河。
(一)創作特點
這一時期的美聲作品創作呈現出了鮮明的文化內涵,歌曲創作的過程中大量的引入了古代詩詞歌賦的內容,大多表現了純凈質樸的心理情感和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積極態度,并且具有十分濃厚的時代特征,是美聲唱法實現我國本土化的開端。例如黃自先生創作的《花非花》,就是融合了白居易的詩詞;青主先生創作的《我住長江頭》作品,就是借鑒了李之儀的詩詞;由潘孑農、劉雪庵共同創作的《長城謠》則充分體現了救亡圖存的時代思想。
(二)演唱特點與要求
由于受到創作特點的影響,使得我國這一時期的美聲作品的演唱呈現出曲調舒緩、旋律簡單的特點,在演唱的過程中注重對作品意境的體現和思想的傳達。例如,對于《春思曲》《玫瑰三愿》等作品而言,其演唱的音域一般不會超過“G”,能夠對演唱者的吐字和呼吸處理實現提高。
對于這一時期美聲作品進行演唱的時候,演唱者應該對與之相關的古詩詞進行認真的閱讀,以實現對作品風格特色的掌握;其次,在演唱的時候不應該過度的追求個人的音色和音量,特別是實現聲音與伴奏之間的完美融合。
二、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期的美聲發展
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期的美聲發展已經進入到了當代發展的階段,在繼承藝術性特點的基礎上進而實現了民族化的特征。由于在這一時期的文化事業實現了較大的發展,使得美聲演唱逐漸向系統化進行過渡,作品的創作也逐漸進入了一個高潮期,主要包括了中國歌劇和藝術歌曲。
(一)中國歌劇
在20世紀80年代當中,中國歌劇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熟的時期,其中典型的作品有徐占海創作的《蒼原》、金相創作的《原野》以及施光南創作的《傷逝》等。這一時期的歌劇發展主要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在作品創作中引入了歷史題材,例如魯迅的小說《傷逝》;在表演形式上注重了演唱、樂隊、表演和舞蹈元素之間的融合;在創作方法上既借鑒了西洋歌劇的特色,又注入了我國語言的特色。這一時期的我國歌劇演唱主要呈現出韻律相交、音色轉換頻繁和音域寬廣的特點,出現了如《風蕭瑟》《情歌》以及《不幸的人生》等具有特色的唱段。
(二)藝術歌曲
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發展主要依靠于電視比賽等,特別是青年電視歌手大獎賽,不斷的涌現出了印青的《一切獻給黨》、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鄭秋楓的《祖國的四季》、朱良鎮的《太陽的兒子》等深受人們喜愛的作品。這一時期作品的創作都與對祖國的熱愛緊緊相扣,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對其演唱要求也比較高,例如在對《藍色愛琴海》作品進行演唱的時候,要求演唱者具有柔軟的自然音色線條。
三、新世紀的美聲作品演唱的發展
進入到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藝術審美要求的不斷提高,在我國美聲演唱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古典與流行共同發展的特點,藝術家已經逐漸突破了固有思想的束縛,在美聲作品的創作與演唱方面都實現了新的突破,逐漸涌現了《冰山上的來客》《趙氏孤兒》《駱駝祥子》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歌劇表演;同時,也呈現出了跨界演唱的發展趨勢,例如劉歡和莎拉布萊特曼一起演唱的《我和你》,實現了中方與西方、古典與流行的雙重融合。新世紀的美聲作品演唱給演唱者提出了嗓音靈活性高、氣息流動連貫、技巧與表達相結合的要求,例如對于《馬可波羅》的演唱。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在我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實現了質的飛躍,特別是實現了美聲演唱的民族化的轉變。美聲演唱在中國的發展還在不斷的持續,藝術家通過對作品的創作和對演唱方式的創新,正在積極推進我國美聲唱法的變革與發展,使其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馬蕾.中國近百年美聲作品的演唱變革與發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5).
[2]王瑩瑩.淺談美聲歌唱藝術[J].黃河之聲,2014(18).
[3]吉鈺梅.美聲唱法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芻議——兼談構建中國聲樂學派[J].歌唱藝術,2013(11).
[4]周燕,吳麗娜.關于美聲在中國當今社會的發展現狀探析與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7).
作者簡介:張時俊(1984-),男,四川自貢人,漢族,畢業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碩士研究生,現任四川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