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能靈活運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或事理的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想寫好這種客觀冷靜的文章,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巧妙設計讓孩子愛讀說明文甚至會寫說明文。
關鍵詞:說明文;閱讀;寫作
1.學會閱讀,激發興趣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說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要求,蘇教版六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麋鹿》一文,就是典型的說明文。我在教學《麋鹿》時,讓孩子在反復閱讀中明白文章的要點,掌握課文內容,從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通過制作精美的課件,讓孩子在學習中初步了解說明對象麋鹿的有關知識,學習說明文的特點及本篇課文最主要的說明方法:列數字和作比較。孩子們學得輕松又積極,還對學寫說明文躍躍欲試。根據孩子的心理,學完本課后,我讓孩子嘗試模仿本課介紹一種感興趣的小動物。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要寫國寶——熊貓,有的說要寫家中養的小寵物,還有的想介紹國家的珍稀動物……我就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給他們兩天的時間通過采訪、上網、閱讀文本資料等方法了解感興趣的動物,并做好記錄。
兩天時間很快就到了,孩子們也做好了準備,我設置了一個情境:今天你們是小導游,要介紹動物園內可愛的小動物,看誰介紹得最詳細、最有條理。孩子們都爭相舉手,我要求每組推選一個代表起來發言,讓大家來評價哪個小導游介紹的最讓你明白、最吸引人。同時準備了五角星,讓大家評價可以拿幾星,最好的可以當選五星導游,孩子們交流的欲望更強烈了。每次小導游介紹完,都讓小評委們說說介紹了小動物的哪些知識,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的,孩子們興趣濃厚。
2.嘗試交流,梳理要點
(1)對于外形特點的描述,可以先觀察整體形象,再到各個局部。最近孩子們都在閱讀課外閱讀考級的書目《小讀者》,其中有一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叫天子、油蛉的動作描寫,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啟示。
(2)介紹的時候為了突出對象的特點,可以運用一些說明方法。例如,作比較,同樣介紹動物的外形特點——尾巴時,魚的尾巴猶如船上的槳和舵,用來推動魚身的前進和控制前進的方向,小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幫助兔子逃命,小鹿的尾巴又小又短,然而它卻是重要的報警器。
(3)介紹時,抓住重點,詳略分明。介紹時不能面面俱到,要選擇人們最感興趣、最有趣味的一點來介紹。例如,介紹我國的國寶熊貓時,大家都很關注它的生活習性。眾所周知,大熊貓主食竹子,但也嗜愛飲水,生活在野外的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孩子們通過自主搜集資料,小組合作篩選適合的資料,再有條理地介紹,通過動手、動腦、動口,收獲著學寫說明文的快樂。孩子們的這種學習熱情,也很好地遷移到了這一單元的習作——介紹家鄉的一種特產。因為有了前面這一篇文章的鋪墊,孩子們不再為寫什么和怎么寫而犯難,而是充滿熱情,興趣高漲地投入到準備工作中。
3.激發靈感,嘗試寫作
(1)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將說明對象和類似的事物進行多方面比較,對掌握的有關信息進行篩選,深入分析其異同,抓住了“異處”,就把握了該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說明的重點。還要重視積累,擴大生活視野、閱讀范圍,不斷豐富知識,積累寫作材料,注意間接經驗的獲得,提高理性認識水平。比如,你想介紹黃埭的特產——西瓜子,那你就得把黃埭西瓜子的特別之處寫出來,它的外形與一般的西瓜子有什么不同?它的味道與其他瓜子有什么不同?這些都需要孩子仔細觀察,深入思考。
(2)要合理地安排說明順序。說明順序主要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寫作說明文時,往往以一種順序為主,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學期的《大自然的文字》,在介紹大自然中的文字時就是按照空間順序:從天上的星星、云,寫到地上的石灰石、花崗石,讓學生從小學會多走進大自然,學會觀察,學會請教。
(3)要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能把事物說得更清楚明白。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是衡量說明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標志。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要介紹金字塔的結構,用了兩種說明方法,先是列數字,再是和40層高的摩天大廈作比較。所以,我們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學生可以根據要求在寫作時靈活地選用。
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上好每一堂說明文課,讓孩子牢牢記住說明文的特點,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們對寫說明性的文章從易到難,逐漸過渡到寫出富有表現力、文質兼美的文章。
參考文獻:
[1]張洪玲,陳曉波主編.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