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剛
摘 要: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廣東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裝配實訓室通過對教學的研究與探索。結合本科專業課程要求以及社會生產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改進,總結出一套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實踐訓練模式。為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課程作好了鋪墊,也為高校實訓教學改革起了指導意義。
關鍵詞:工程訓練 裝配 教學改革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5(c)-0120-02
隨著制造業的不斷發展,裝配技術已經不再局限于機械零件的范疇了。目前生產出的多功能或多零件組合產品在制造過程中,都有面臨組裝過程。掌握裝配技術也是工科類高校工程訓練中所開展的教學之一。在傳統的工程訓練中,由于受到各個方面條件的限制。工程訓練一般只涵蓋了車削、銑削、磨削以及鉗工等幾個重點加工教學模式,而一般會減少或者取消裝配教學模塊,這樣就使得大學生對機械設備及產品的裝配知識的缺失,缺乏對零部件組裝技能的掌握。廣東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從建設初期除了開設機械零件加工教學實訓室,并且開設了裝配教學實訓室。在裝配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研究裝配技術的教學方法,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1 裝配教學目標的探究
根據工程訓練教學的課時安排,對于裝配教學,一般為5~14節。如何充分利用課時,也就是在短時間里將關于機械制造中的裝配相關的實踐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認識及掌握裝配技術,一直是裝配實訓指導教師所探究的課題之一。參加工程訓練的一般都屬于大二或者大三的學生。對于機械類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機械原理等基礎專業理論課程。已經基本掌握了螺栓、齒輪、銷釘等零件的理論知識。結合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確定工程訓練中的裝配教學課程內容及目的。
1.1 裝配教學內容
廣東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就裝配教學內容方面進行根據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探討出切合與學生本身以及社會發展要求的教學模式。根據本科學生機械專業理論知識當中,以及結合工程訓練中心其它實訓室教學模式,確定出以下裝配教學內容。
(1)掌握裝配圖;裝配圖是表達機器或部件的圖樣,主要表達其工作原理和裝配關系。在機器設計過程中,它主要用于機器或部件的裝配、調試、安裝、維修等場合,也是生產中的一種重要的技術文件。
(2)掌握聯接類零件的裝配;緊固件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零件(或構件)緊固連接成為一件整體時所采用的一類機械零件的總稱。一般把螺栓、螺母、銷釘、墊圈的安裝作為基礎裝配內容。
(3)掌握傳動類零件的裝配;傳動:是指機械之間的動力傳遞,包括齒輪傳動、鏈條傳動、摩擦傳動等。對于傳動類零件的裝配學習,裝配實訓室把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作為教學重點,把軸、齒輪、鏈條、鏈輪的安裝作為學生實踐掌握的要點。
(4)軸承一類零件的掌握;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并保證其回轉精度。軸承類零件的裝配過程也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
1.2 裝配教學方式
根據所確定出的裝配教學內容,結合前期裝配的教學方式。制定出貼合與社會發展的新型的裝配教學模式。在機械設備中,一般都是選用減速器安裝與拆卸作為典型裝配教學方式,這也是廣東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前期延用的教學模式。減速器在原動機和工作機或執行機構之間起匹配轉速和傳遞轉矩的作用,減速器是一種相對精密的機械,使用它的目的是降低轉速,增加轉矩,它是由軸、齒輪、軸承、端蓋、密封件、箱蓋、底座以及螺栓組成。減速器的裝配涵蓋了齒輪、螺栓、軸承的安裝知識,一直被認為是經典的裝配教學方式。但是,隨著現在本科教學改革以及教學內容的創新,本科學生的知識層次不在局限于前期的知識面了,因而工程訓練中裝配教學方式也要不斷更新。
對于所學習的教學零件的裝配應該擺脫單一件的安裝,選用不同類型的零件。對于前期的減速器的裝配,一般都采用二級圓柱齒輪傳動作為學生裝配實踐學習。通過探索,廣東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決定從提高學習難度出發,選用相對于減速器復雜的車床溜板箱及進給箱的安裝與拆卸作為新的裝配教學方式。首先,車床的溜板箱與進給箱是車床重要組成部件,學生在車床操作的學習過程已經了解與掌握了這兩個部件的操作以及功用。學生在對這兩個部件的裝配過程中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裝配過程的學習。其次,車床的溜板箱與進給箱的結構較為復雜,零件的種類繁多,裝配要求較高。更重要的一點,車床溜板箱與進給箱的設計是經過實踐檢驗而來,與現在的機械設備的要求相符,學生通過對車床溜板箱與進給箱的裝配學習,就會更貼近與社會的要求。
2 裝配教學過程實施
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及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對裝配的教學過程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并且,為了與社會生產相貼近,更加重視了教學過程的細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增添了識圖部分,學生通過自己對機械制圖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先自行對相對于復雜的車床溜板箱與進給箱的裝配圖進行消化吸收。然后在實訓指導教師的講授下有了充分的掌握。
2.1 裝配教學具體實施過程
(1)學習與了解車床溜板箱與進給箱裝配圖。學生通過已掌握的機械制圖知識,找出相應的零件、零件數量以及安裝位置及要求。實訓指導教師講解裝配圖,使學生充分掌握圖紙以及相關裝配要求。
(2)認識與掌握各種零件的安裝與拆卸工具。除了常規零件的拆裝工具,比如呆扳手、活扳手以及梅花扳手,還增加軸承、齒輪等其它零件的拆裝工具。
(3)被拆裝零件的認識與掌握。對軸、齒輪、軸承和鏈輪等零件的結構以及參數進行初步認識。
(4)裝配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學習以及掌握裝配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對零件的清洗和清理去掉零件上的毛刺、銹蝕、切屑、油污及其他臟物,以獲得所需的清潔度。
(5)拆裝實踐過程。學生通過實訓指導教師的講解,對車床的溜板箱與進給箱進行拆裝過程。
2.2 裝配教學過程中的效果反饋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施。在新的教學模式的操作下,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手表現情況以及學生工程訓練后考試成績情況。對裝配教學作出了一下總結。
(1)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在接觸認識常規零件與工具的同時,也認識和掌握了一些非常見的零件與工具。
(2)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機會自己去動手操作。而在反復拆裝過程中,也充分體驗了機械零件的裝配過程。
(3)也為本科學生在今后學習理論專業知識做好了鋪墊。因為參加工程訓練的學生大部分都屬于大二和大三的學生,還有更多的理論專業課程需要去完成。在學習更多零件的相關裝配實踐的同時,學生在大腦中也初步建立了專業知識架構。
在實施操作過程中也暴露了不足之處,具體表現,一是因教學內容難度的增加,造成課時的緊張。在規定的課時時間出現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現象。二是因學生知識層次的不同,學生的動手實踐出現斷層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個別學生因知識不到位而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
通過以上的總結,裝配實訓室對教學內容不斷作出調整,完善裝配教學模式。
3 結語
廣東工業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結合社會的需求,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不斷研究與探索,通過對實踐訓練的教學過程的改革。探討出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與修正,完善教學內容。在不斷的教學創新與改革下,工程訓練的實踐課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參加全國工程訓練競賽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學校為個人爭得了榮譽。也為學生今后適應社會發展增添籌碼,提升了學生在社會中競爭力,同時也提升學校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郭剛,丁政.關于對工程訓練中鑄造教學的思考[J].裝備制造技術,2014(3):86.
[2] 董彤.機械裝配技術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2):243-245.
[3] 李德勇.裝配工作的要點和調試[J].工程技術,2013(25):23.
[4] 張木青,于兆勤.機械制造工程訓練[M].2版.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5] 王超.滾動軸承的裝配方法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1:74.
[6] 徐兵.《機械裝配技術》課程構建實踐[J].專業教學研究,2008(5).
[7] 牟永田,韓耀光.淺談保證裝配精度的裝配方法[J].機械管理開發,2011(4):56-60.
[8] 李永梅.機電一體化自動化裝配教學實驗系統的開發[J].工業控制計算機,2009.
[9] 郭瑋.淺談軸承裝配方法及工裝[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6):99-100.
[10] 張宇,尹言虎,楊慕升,隋文濤,袁光明.統計分組裝配技術及其應用[J].2013,24(2):226-232.
[11] 將君俠,朱征.基于裝配要求優化選擇零件公差[J].設計與研究,2001(10):20-22.
[12] 趙改改.關于高校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05(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