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教學應在專題的設計和課堂教學下工夫,把握好幾個原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專題化教學中取得一些成果。
【關鍵詞】專題化教學 設計原則 教學特色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思政課專題化理論教學體系的探索與研究》(課題編號14JY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57-02
近年來,專題化教學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所謂專題化教學,一般是指任課教師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打破教材章節的限制,按照邏輯關系與內在思想來整合、充實、概括以及提煉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形成的相互獨立又先后連接的系列性專題,然后分成若干部分把每個部分視為一個獨立的專題來進行備課和授課。它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在高校同仁們的實踐中也上升為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專題的設計的原則
第一,正確處理專題體系與教材的關系。實施專題化教學時,一方面,在專題體系的設置上仍然要緊扣教學大綱,立足于教材,全面覆蓋教材每一章的基本知識點,而不是完全脫離教材,隨意設置專題體系。另一方面,既然是專題化教學,就意味著專題體系的設置又要跳出教材,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有的專題可以涵蓋一章的內容,或涵蓋某一章幾節的內容,而在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上,又可以把教材上的某一問題進行擴充作為一個專題來設置,甚至別社會熱點問題設置成講座納入專題體系。
第二,在專題體系的設置上,要隨著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深入發展,及時調整專題體系,適當淘汰一些相對過時的舊專題,補充新的專題,確保黨的重大戰略思想、重大戰略部署以及重大理論觀點及時、準確、完整地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的頭腦??傊瑢n}體系的設置既要保證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全面覆蓋教材的基本知識點,又要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專題化教學的特色。
第三,專題的設置要以問題為導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宗旨就是解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在專題內容的選擇時,一要強調對馬克思主義重大理論問題的理解;二是要強調對學生思想狀況和興趣點的關注;三是要強調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反饋。
二、專題教學與傳統課堂的差別
第一,專題化課堂教學不能“滿堂灌”,因為在設計專題時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因此在教學時應著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
第二,專題化教學應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因為專題的部分內容結合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個別的社會熱點也吸納進了專題內容,所以專題化教學不能止步于課堂教學或純理論教學,應安排學生課外實踐,將課外實踐的感受與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才能深刻理解理論問題。
第三,專題化的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如放手讓學生組織問題的討論,甚至將個別專題教學完全交由學生完成。
三、我院在思政課專題化教學改革中的特色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從2013年起正式開展《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的專題化教學改革。迄今為止,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以《毛澤東思想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
首先,在專題的構建上,我們做到了“三結合”,將教材內容、國家戰略、地方資源結合起來。如我們根據當前的國家戰略,設置了《社會主義與美麗中國》、《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等幾個專題。
其次,在專題的內容設置上,我們充分考慮了學生意見。在實施專題化改革之初,我們首先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其中的一道問題就是讓學生寫自己愿意了解國家哪些方面的大政方針。綜合大部分學生意見后,我們又組織部分學生開展座談會,了解學生最關心的問題,結合學生意見后形成了我們現有的專題體系。
再次,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專題化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我們鼓勵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專題來講解。為了鼓勵學生,我們允許上臺講專題的學生可以免掉本學期的作業,大部分班級的同學都很積極的參與。當然,上臺之前,學生講的內容先要經過教師的審核,并且要有評委打分,平均得分高于80分的才算通過。
最后,我們的專題化教學比較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每個學期都安排相應的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同時將自己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到的東西與課堂理論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們黨的各項大政方針。如在講解《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專題之前,我們就安排學生調查常州的房地產市場,通過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就有話可講,有問題可問,進而展開討論,探討問題,教學效果比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好得多。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問卷調查以及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感受,可以說,與改革之前相比,我們的思政課教學有了顯著的進步。
作者簡介:
余靜(1978-),女,四川眉山人,碩士,江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