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文秋芳等提出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并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的教學過程中提出文本思辨創新式閱讀的教學模式,主要討論如何依據課本內容、轉變教學觀念、創社和諧課堂、鼓勵學生互動,以期在有效的閱讀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活動,激勵與培養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批判性思維 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論大學英語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模式的建構”(2014?鄄C?鄄07)的相關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97-01
1.引言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歷經數次改革后取得了長足發展,比如科學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拓展教材體系與媒體資源建設,注重師資培訓及教學手段改進等,但是對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關注力度仍顯不足。“思辨能力”源自英語“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我國學界也常被譯成“批判性思維”、“思維能力”等。思辨能力具有建設性和創新性,它能使學生從更寬廣的視角解釋現象,對研究對象做出多維度的分析和判斷,對問題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劉曉民 2013)。
有關思辨能力的研究,近20年來在西方國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各類研究成果甚多, 他們的研究大致上可分為三類:(1)界定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2)構建思辨能力的量具;(3)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途徑及其有效性。當前國內思辨能力的相關研究大都是圍繞英語專業學生展開,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缺乏,其中可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的思辨能力研究成果鮮見。李莉文(2011)也對國內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進行了回顧,指出了幾種比較有影響的思維能力理論框架,其中我國學者文秋芳(2009)提出的思維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以其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引起了較多關注。
2.研究目的及意義
本研究符合束定芳(2012)“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也順應了大學英語教學從技能型向思辨型轉變這一形式的要求。
由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手段等方面努力為思辨能力教學創造條件,大學英語教學績效考核應該把學生思辨能力發展作為新的觀測點,使學生在打下扎實語言基礎的同時,提高其思辨能力,以便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兩個轉變”: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以知識學習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主轉變。
3.文本思辨創新式閱讀教學模式
本文提出文本思辨創新式閱讀教學模式,即以課文講解與閱讀理解為出發點,通過開展有效的課前、課中、課后系列活動,突出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構建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如下所述:
(1)課前問題導入,引發爭論思考。開始新的課文閱讀之前,根據單元主題展開討論,進行兩到三個問題導入,或制作相關素材課件進行視頻觀看,并在給定的時間內就有關話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抽取檢查。在此階段要保證每位學生都要開口說、都有機會小組討論,教師不必馬上糾錯,讓學生充分自由言說,不懼出錯,循序漸進地提高語言和思維的表達能力。
(2)課中精講詞句的同時,設置啟發性問題思考。在進入課文仔細分析階段,除了進行詞、句、段層面上的語言知識的講解,同時還要根據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化背景、句子釋義等設置一些啟發思考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間,既啟發心智又增強思維。
(3)在課后進行閱讀理解練習時,設計批判性思維(critical ?鄄thinking)活動板塊,既延續文中的話題又拓展話語空間,學生互動、師生交流,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4.結語
英語是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上,而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多思考,加強人文知識滲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培養可以糾正學生消極、守舊、低效等不良思維習慣,使他們掌握批判性地閱讀、聆聽、觀察、辯論和寫作的能力,從而提高其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Greenall, S.(英)文秋芳 《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蔡基剛. 關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的思考[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3]李莉文.英語寫作與思辨能力培養研究[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上海:外語界,2013,(5).
[5]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J].長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6]文秋芳.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 上海:外語界,2009,(1).
[7]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北京:中國外語:中英文版,2011,(5).
作者簡介:
葛麗芳(1965—),女,河南焦作人,天津農學院基礎科學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語言學理論及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