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摘要:自2011年起,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人才需求,定位于培養以取得技師職業資格為主要標志的高層次技能型人才,創造性地融合專業教學要求和技師職業資格標準,探索出一條高職教育培養具備技師技能水平學生的道路,命名為“卓越技師”。至今已有兩屆“卓越技師”學生畢業,從社會企業反響來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卓越技師 人才培養 創新
2011年,在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以下簡稱人社廳)的支持下,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高職專科學生中選拔優秀人才,探索實踐以高職專業教學標準與技師職業資格標準相融合為教學要求,以取得高職專科畢業證書和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為主要標志的“卓越技師”人才培養創新。經過三年的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設,“卓越技師”快速發展,日臻成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獨特品牌。
一、背景與基礎
1.應需而生,定位高端技能人才培養
《山東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適應制造業強省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隊伍,打造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高技能型人才總量2015年達到200萬人,2020年達到280萬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到60萬人左右。隨著山東省“藍黃兩區”“一圈一帶”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特別是轉方式、調結構向縱深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經濟社會對以技師、高級技師為代表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對更加迫切。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技能水平以中級為主,培養技師、高級技師的路徑主要是技術工人在師傅的指導下,在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成材時間長,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2.厚積薄發,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思路
學院是山東省人社廳直屬院校,具有60年技能型人才培養經驗積淀。1990年,學院受原國家勞動部委托,成功探索了通過學校教育培養高級技工的路徑,經驗在全國推廣。2000年,學院開始舉辦高職教育,學生畢業時能夠取得“雙證書”,即高職專科畢業證書和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面對高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形勢,學院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主動擔當,大膽探索高職教育培養技師的理念、方向和路徑,命名為“卓越技師”,并付諸實踐。
二、探索與實踐
1.德能并舉,科學研制人才培養方案
方案是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文件。為了制定好“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學院組織專門力量,多方調研、深入探討,全面吸收政、企、行、師、生等意見建議,科學研制人才培養方案。
(1)立足發展優勢。2011年,學院分析了設置的30個高職專業后,明晰了不是所有專業的現有條件都具備創新“卓越技師”的要求。因此,在立足專業發展優勢的基礎上,確定了率先在數控技術等9個師資力量雄厚、技術技能積累豐富的專業(以下簡稱:專業)開展“卓越技師”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2)明確目標定位。確立了在原有高職專科畢業證書和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基礎上,以德為先,以能為重,著力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具有技師技能水平的,畢業時取得高職專科畢業證書和技師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高層次技能型人才。
(3)規范制定過程。針對性選擇行業企業進行充分調研,依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深入研討分析,融合專業教學內容、技師職業資格標準、行業企業技術規范,研制規范的“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
(4)重構課程體系。以課程內容與技師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為要求,以畢業時達到專科學歷水平和技師技能水平為目標,重新設計課程體系。在不增加在校時間的前提下,由高級技能水平提升為技師技能水平,對承載實現培養目標功能的課程體系而言,是有機的化學變化。我們的做法是,綜合運用加減乘除法,對接職業工作內容與課程項目內容,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構建“卓越技師”課程體系,落實到課程上,就是要承載達到技師職業資格所需要的:具備4種職業功能、勝任7項工作內容、達到12條技能要求、掌握13點相關知識。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與合作企業共同分析研討,確定了“卓越技師”課程體系采用“平臺+模塊”的形式。
第一,做好加法,增加高級職業資格標準未涉及的1種職業功能、3項工作內容、5條技能要求、6點相關知識。主要體現為構建實現技能水平提升的專業拓展模塊。
第二,做好減法,開發理實一體化課程,實現理論、實訓一站式學習,提高理論、實踐教學轉換效率,為做加法留出時間。主要體現為構建理實一體化的專業課程平臺。
第三,做好乘法,發揮乘數效應,延伸知識鏈,遞進提升與高級職業資格標準貫通但水平更高的3種職業功能、4項工作內容、7條技能要求、7點相關知識。由能主持汽車大修作業遞進提升為能組織、指導維修人員解決維修過程中出現的關鍵或疑難技術問題,由能檢測修竣車輛的質量遞進提升為能分析維修質量對汽車性能的影響等,主要體現為構建就業導向、面向崗位的專業方向模塊。
第四,做好除法,除去交叉多余內容,堅守立德樹人。主要體現為構建以夠用適度為原則的公共基礎課程和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職業素養課程為基礎的素質教育平臺。
根據以上原則和方法,學院制定了9個專業的“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9個“平臺+模塊”的“卓越技師”課程體系,編制了76門“卓越技師”課程標準,編寫了30多部一體化教材。
2.嚴進嚴出,加強職業素質養成教育
(1)堅持質量標準。在每級新生中選拔不超過15%的學生組建卓越技師班,嚴格過程考核,施行末位淘汰,對于達不到階段目標或畢業條件的學生,予以留級或轉入普通高職就讀。
(2)提高職業素質。圍繞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以日常學生管理的半軍事化,促學生形成職業行為習慣;以專業實訓管理的標準化,促學生職業道德信念;以第二課堂活動的豐富化,促學生形成職業知識技能。
3.專兼結合,組建業務過硬教學團隊
配備優勢師資,開展雙師基礎工程和名師引領工程,按照大師領軍、全員雙師的原則組建“卓越技師”教學團隊。
(1)雙師基礎工程。加大雙師素質教師引進和培養力度。一是注意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骨干教師。二是通過企業實踐鍛煉、短期培訓、與企業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在企業建立教師工作站等方式,加大雙師型骨干教師培養力度。三是依托山東省機械行業職業教育培訓集團,從企業聘請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進一步改善雙師結構。
(2)名師引領工程。學院采取激勵措施,加大對高層次專家、企業技術骨干的引進和培養力度。聘請全國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等技能大師,建立了12個工作室,聘請著名企業家擔任咨詢專家。各專業組建成“大師領軍、企業家帶頭、能工巧匠云集”的名師團隊。
4.規范多元,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通過政府投入、學院自籌、校企共建等途徑,建設適應培養技師需要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為“卓越技師”的職業技能訓練、職業素質提升、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創造了良好條件。
(1)校內布局規范。學院在完成槐蔭校區、長清校區的總體規劃和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對校內實訓的場地與功能進行重新論證,規范布局適應技師職業技能訓練的校內實訓基地。以數控技術專業卓越技師為例,為實現數控車工技師4種職業功能、12項工作內容的訓練,建成了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金屬切削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機械零件測繪、數控仿真等實訓室和金屬切削技術、數控技術等實訓基地。
(2)校外功能多元。學院更新觀念,更加注重增強校外實踐基地功能的多元性。如中國石油濟柴動力總廠,該廠毗鄰學院長清校區,多年來與學院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承擔學院學生進行校外實習已有十多年的歷史。雙方在多年合作共育人才的基礎上,又建成了教師工作站和雙師素質培訓基地,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實習,也成了學院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訓練基地。
5.深化合作,人才培養形成鮮明個性
(1)企業參與管理。以聘請企業技術、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兼職專業帶頭人,訂單培養,選派學生實習,開展技術服務等方式,密切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聽取企業對實習實訓安排的建議;在教學和考核過程中,融入企業技術標準和參數,并以企業文化精神創設職業素養培養氛圍。
(2)模式個性鮮明。9個專業都形成了個性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為例,采取“設計工場”模式。該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意、設計能力為重點,與創意設計類企業合作,按照裝飾設計流程,建立“設計工場”,包含裝飾材料構造工藝展示室、建筑裝飾技能實訓室、施工技術實訓室、設計工作室、模型工作室、美術工作室、三維動畫工作室等多個單元,將企業實際裝飾工程項目引入教學過程,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開發教學內容,營造場景式、實景式、現場式學習環境,雙方共同實施教學和考核評價。
三、質量與效果
從在校期間參加技能大賽來看,學院選派“卓越技師”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成績優異,近幾年獲得國家和省各類競賽獎項100多個。
從培養目標的完成情況來看,2011級“卓越技師”班376名學生已經畢業,其中,169名學生取得技師職業資格,占比45%,其他學生取得了預備技師證書,高質量地完成了預設的培養目標。與普通專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對比來看,晉升技師時間至少縮短4年。
從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來看,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卓越技師”學生技術好、素質高、愛學習、能鉆研、敬業愛崗;“卓越技師”畢業生工作后,能快速融入單位,呈現出薪酬優、晉升快等特點。以2011級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卓越技師”畢業生為例,薪酬普遍比同期同專業普通高職畢業生高400元左右;某同學入職著名汽車品牌4s店,畢業當年即由學徒崗位轉至師傅崗位,比正常晉升至少縮短約1年半的時間。
(作者單位: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