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素敏
摘 要:從數學教材內容的構成上來看,其主要是以單元的形式結構來進行編排,從而呈現給受眾的。數學教材之所以要以單元形式出現,主要是為了將具有內在聯系和共同主題的數學知識串聯成一個整體,并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原則,從而對教材知識進行由淺入深的編排,這樣可以便于教師進行講解。因此,本文以當前小學數學為研究點,就其單元模塊式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單元模塊式教學;實踐;研究
1.單元模塊式數學的教學策略
(1)掌握數學教學本質,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數學的專業知識是由學科本身的知識內容同利用該學科進行實踐后所得的知識內容相融合產生的。其中,學科知識是教授知識的教師其自身的專業能力的保障,實踐知識則是教師通過日常的教學與反思得到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模塊化教學時,一定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拓寬自身的知識面水平,如此才能保證該單元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在單元模塊式教學中還指出,教師不僅要全面地掌握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還需要綜合地考慮其知識構成,針對學生的學習規律與知識的構成特點,進行整體的課堂教學設計,保證本單元的每堂課之間都能夠形成一定的聯系。對此,數學教師不但要全面地研究和分析每單元的教學內容、任務、目標、節與節之間存在的聯系,還需要根據掌握的這些情況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綜合利用每堂課的特點,將不同類型的課堂充分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整合、動態、系統性強的綜合性新型教育體系。
(2)全面了解學生基礎,合理定位學習點。課堂教學可以為師生間相互交流、溝通和互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學生可以全面地展示出自己以往的知識積累情況、學習水平、個性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自身因素,教師則需要根據這些因素來展開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要想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就必須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找出學生的學習規律、習慣和特點,從而預估出在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并根據這些情況來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設計,從中找出本堂課的教學起點。另外,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意,這里所講的全面了解學生情況,不能只靠幾次談話或者是從對作業的批改中了解,而是需要對學生日常的學習情況、行為習慣與個性特征進行全面的觀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設計出學生的學習起點,并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本單元與課時的教學任務,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單元模塊式教學設計
(1)模塊化。該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單元模塊化的教學方式,采用先關注某數學課程內容體系,然后就該體系下數學教學的具體內容進行類化研究,或者是就其某一單元內部知識的銜接和遞進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新課程教學標準將人教版的數學教學內容分為了四個體系,即數和代數、統計與概率、圖形和幾何、綜合與實踐。其中,每一個體系都具有自己的具體內容,并且相對獨立。因此,教師在對其中的一個體系進行課程教學編排時,應該按照起始課—后續新授課—練習課—反思性復習課的流程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空間的拓展和創新,采用靈活的思維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最大化地發揮出教學效益,從而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更好的體驗和學習知識的環境,進而明白知識同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實踐能力。
(2)綜合性。該模式主要是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將各類型的教學要素內容之間的聯系和功能進行有效的整合,用整體性和聯系性的觀念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并且,從模塊化教學的本質來看,其綜合性和相對獨立性較強,所以,采用此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將單元內部鏈條更好地連接起來,讓學生能夠學到更加系統性的知識。同時,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可以依次展開單元具體內容間的遞進關系,使單元模塊設計的類型更加多樣化,體現出較強的數學邏輯性,從而使設計出的單元組織形式更加立體,具有交叉感,呈現網絡狀。
總而言之,本文是以當前單元模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為起點,以調整教學策略為終點進行研究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小學數學教師轉變當前的思維模式,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形成整體的單元設計的思維模式,從而發現單元形式教學重點內容,設計出適應學生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郭 華.一種整體的教學視野—— “模塊”的意義及其教學要求[J].人民教育,2005(Z3).
[2]康永邦.構建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模塊的基本思路[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16(08).
(作者單位: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