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毛小華 康蓮萍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以下問題:(1)對比分析專科生與本科生“動機缺失”因素的異同。(2)根據不同群體英語學習者“動機缺失”的對比分析結果提出改進造成“動機缺失”諸因素的措施。研究主要對本科生及專科生在問卷中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進行對比分析以發現異同。研究結果表明:專科生動機缺失比本科生更加明顯。
【關鍵詞】動機缺失 ?英語學習 ?對比分析
【基金項目】本研究是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編號:SC12WY006)“英語學習者‘動機缺失的對比研究——以四川省為例”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01-02
1.研究背景
“動機缺失”( demotivation) 在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領域里屬于較新的問題。國外第二語言/外語研究者對于動機缺失的研究主要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Chambers(1993)率先在外語領域開始動機缺失研究,隨后Oxford(1998),D?觟rnyei(1998),Ushioda(1998)開展了相關的實證研究。研究者們針對中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動機降低的情況通過作文或者訪談等方法探究動機缺失的各種因素。進入21世紀,語言教學領域的動機缺失研究重心從歐美轉向了亞洲,以日本學者開展的研究最多。亞洲學者主要針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動機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量化研究,雖然同時質的研究方法也在使用,如:越南學者Trang & Jr.(2007)采用回溯寫作的方法,對來自越南某高校非英語專業二年級的100名大學生的動機缺失情況進行了調查;Ikeno(2002)和Arai(2004)分別采用回溯性寫作和訪談的手段,研究了大學本科生的英語學習中動機缺失的情況。近十年來, 我國陸續有研究者在教育實踐中注意到了學習動機缺失現象, 開始對此問題進行研究。例如,郭連鋒(2009)、吳太勝(2006)、黃建湘(2006)、斯日古楞( 2008)等分別對初中生、高職生、中專生、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缺失現象進行了描述、解釋與對策探討。但是相關文獻迄今為止都比較少。劉宏剛曾在2009年檢索到在我國公開發表的有關“動機缺失”的論文僅有兩篇,另外有2007年收錄到中國期刊網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中的四篇論文。之后到2012年有關動機缺失研究的成果也乏善可陳,而研究的內容也依舊圍繞導致動機缺失的內外因素展開或者是對動機缺失研究做簡單的引進式的介紹(如:李紹鵬,田成泉2011;朱曉紅2011)。值得一提的是湯聞勵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討引起中國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動機缺失的因素很有學術深度。但是,就國內外研究現狀而言,目前學界主要針對單一群體的動機缺失進行研究,而不同環境的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動機缺失原因是否有差異,是否存在各自的特點及復雜性?本論文試圖對比分析本科生及專科生兩個英語學習群體動機缺失的因素來研究以上問題。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1)對比分析專科生與本科生“動機缺失”因素的異同。(2)根據不同群體英語學習者“動機缺失”的對比分析結果提出改進造成“動機缺失”諸因素的措施。
2.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專科生152名,本科生1565名,其中包括一本74人,二本1488名,三本3名。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為《英語學習動機缺失調查表》。本調查表主要參考湯聞勵指定的動機缺失問卷, 并加入筆者針對英語學習環境設計的問題,共選取30個題目,每個題目設置五個選項,分別是堅決不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同意、完全同意。
2.3研究實施
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問卷星網站、學生自主學習平臺以及傳統紙質問卷三個途徑實施。調查時間為2013年11月15日到2014年4月2日。
2.4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針對本科生及專科生在問卷中表示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進行對比分析以發現異同。
3.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在語言學習能力方面,語言自制力差導致兩組學習者失去學習動力的比例最高,專科生更高(本、專科比例分別是59.17%和67.11%)。相對于本科生,專科生更容易由于學習成績差而影響其學習動力。兩組受試對象均會受到詞匯、語法,聽說差而帶來的動機缺失。從數據上看,本科生比專科生更加在意寫英語的能力,43.2%的本科生會降低學習動機,而專科生只有28.29%。
第二,教師因素、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及授課方式。比起本科生,專科生更加容易受到教師講課方法的影響而失去學習動力。所測量的與教師有關的8個指標專科生表示同意的比例均高于本科生。專科生也更容易受到各種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失去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學校與家庭的學習環境包括設備的好壞,未來就業的環境,所學內容,授課方式等。
第三,干擾因素。本科生學習英語更容易受到其他課程及各種課外活動的干擾而造成其動機缺失。而更多的專科生認為懶散的學習氛圍及未來就業與英語相關性不高是其學習動力缺失的原因之一。
4.結語與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從總體上講,專科生動機缺失比本科生更加明顯:測試的題項中回答為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統計顯示出30個題項中有23個題項專科生都比本科生高。針對這一現象,可以有針對性地在以下方面改善教學:積極鼓勵教師探索生動有趣的授課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基礎訓練、創造良好的校園英語學習氛圍,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以改善學生動機偏低的問題。而本科生相對于專科生有7個題項比較高,其中有4個題項都集中在語言學習能力方面。這一結果反映出,本科生對英語聽說讀寫的掌握焦慮度可能高于專科生。這可能與本科階段對學生的英語要求有關,也有可能與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自我認同度有關。另外一個較為明顯的導致本科學生動機缺失高于專科生的因素是課外或其他課程的干擾程度。這可能與本科階段的課程體系及學習要求有關,同時也可能與本科課外學習生活活動安排有關。鑒于此,本科階段的教學除了要關注教師等與專科相同的因素外還需要研究如何在本科課程培養體系下用相對少的時間來保證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Arai, K.. What “Demotivates” Language Learners?: Qualitative Study on De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Learners?蒺 Reactions. Bulletin of Toyo Gakuen University, 2004(12): 39-47.
[2]Chambers. Taking the “De” out of Demotivation.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993(7):13-16.
[3]D?觟rnyei, Z.. De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ESOL 98 Congress, Seattle, WA, March. 1998.
[4]Ikeno,O. 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2002(2): 1-19.
[5]Kikuchi,K. ,Sakai,H. An Analysis of Demotivatiors in the EFL Classroom[J]. System,2009(37): 57-69.
[6]Oxford,R. L. The Unravelling tapestry: Teacher and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mo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De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Z]. Paper PSresented at the TESOL98 Congress,Seattle,WA,March,1998.
[7]Trang, T. T. T., & Jr., R. B. B.. De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Resistance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the Case of Vietnamese Students. 2007(4(1)), 79-105.
[8]Ushioda, E.. Effective Motivational Thinking: A Cogni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E. A. Soler & V. C. Espurz (Eds.), Current Issues in English Language Methodology (pp. 77-89). Castello de la Plana: Universitat JaumeI. 1998.
[9]劉宏剛,外語教學中的負動機研究:回顧與反思。《語言學研究》 2009,8: 184-191.
[10]湯聞勵,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缺失”研究分析。《外語教學》 2012,Vol. 33 No. 1:70-75.
[11]郭連鋒,初中生學習動力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9,9:58-60.
[12]吳太勝,對高職生學習動力系統障礙的教學病理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5:40-43.
[13]黃建湘,對中專生厭學問題的探討。《職業技術》2006,6:42-43.
作者簡介:
楊艷:講師,碩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毛小華:副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語言教學。
康蓮萍:副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