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鴿
【摘 ? ?要】幼兒教師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幼兒的年齡、思想等特點決定了幼兒教師的語言要 “趣”化、“激”化、“詩”化、“簡”化。通過實際的課堂觀察,我們發現教師的理答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的不良的理答行為極大的打消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課堂效率,我們根據發現的問題集體進行研究,尋找原因,并進行改正,而教師的有效理答直接與幼兒回答成正比關系,即教師的理答越是積極主動,越是持肯定、欣賞的態度,學生越是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中,所以我們針對教師的有效理答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發現總結出:有效的理答應具有針對性;富有情感的理答更能引起幼兒的共鳴,使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
【關鍵詞】集體教學 有效理答 ?語言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98
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作為集體教學,要想讓幼兒明白所要掌握的內容、使我們的集體教學更加的有效, 教師,應該具有駕馭教學語言的高超技能,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吸引過來,使學生愉快的接受老師所要進行的內容,集體教學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尤其是幼兒教師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幼兒的年齡、思想等特點決定了幼兒教師的語言要 “趣”化、“激”化、“詩”化、“簡”化。那么,作為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提問也就成了大家研究的重點。提問過程一般被分成三個階段:提出問題,獲取答案,有效理答,鑒于專家對提問已經有了詳細的研究結果,本文只從教師的有效理答來進行簡單分析,所謂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回答的應答和反饋,是緊隨學生的反應。教師的理答反應,直接關系到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積極性,影響到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是否成功,并影響教師的長期教學效果。教師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質量的指標之一。有效理答都直接與學生回答成正比關系,即教師的理答越是積極主動,越是持肯定、欣賞的態度,學生越是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中。我們根據多節教師的實際課堂活動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討!
一、幼兒教師的課堂理答現狀及分析
1.問題提出后對幼兒回答的答案進行機械的重復;在活動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問出一個問題后需要單獨提問多個幼兒,而當幼兒回答后,教師只是對幼兒的答案再復述一遍,然后讓幼兒坐下。如:在小班的社會活動《我家像個動物園》中,教師第一個問題是“你家里邊都有誰?”幼兒回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老師的理答則是“有爸爸”“有媽媽”“爺爺”“奶奶”“叔叔”……其實其他幼兒已經聽清了該名幼兒的回答,教師的重復無意是多余的,即浪費了時間,又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同時,如果經常這樣會導致班里幼兒養成不認真傾聽的習慣——反正老師會在重復一遍嘛!
2.對于不是老師所需要的答案,大多數時候教師采取的理答方式是忽略或者打斷幼兒的回答。活動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做課教師提出問題后,幼兒回答的內容并不是教師所需要的,教師往往會當作沒有聽見,轉而去問其他的小朋友。如:大班數學活動《快樂城堡》中,教師為了讓幼兒發現城堡圖片中不一樣的排列規律提問“你還看到了什么?”幾個幼兒并沒有沿著教師的思路走,而是看到了圖片中的其他景色——“老師,大門上的圖案可漂亮了”“老師,那里有一只小鳥”,老師聽到這樣的答案后,什么也沒有說,只是轉向其他的幼兒,再次重復自己的問題“你還看到了什么?”。回答問題的幼兒是一臉的失望,不知道老師為什么不理會自己。老師的這種理答行為極大的挫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個時候老 師心中只有自己預設的活動方案,根本沒有孩子的存在。
3.對于幼兒的回答,頻繁的使用追問;因為現在大家對教師的追問能力有了很高的評價,導致我們有些教師認為,追問不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嗎?,所以在活動中,幼兒回答問題之后不管適合不適合都會多加一句“為什么呢?”如:在中班社會活動《送給老人的禮物》中,教師提出問題“請你們看看圖中老師準備的禮物,把適合老人的禮物送給老人?”幼兒回答“我想送絨線帽給老人,”“我想送牛奶給老人”“我想送拐杖給老人”每個答案的后面教師都要加上一句“為什么呢”!剛開始孩子們還會回答出“它可以幫助老人”“它適合老人”,而教師沒有進行及時的小結,繼續進行追問“為什么”。導致幼兒開始不斷的重復出現相同的答案,使活動缺乏了新意。
4.教師對幼兒的回答不正確的問題不斷的改變不同的語言進行再次的提問。我們發現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一看到幼兒回答不上來就開始喜歡一次問一大串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問一個意思,如大班語言游戲“老鼠娶新娘”中,老師想讓幼兒回答出風怕誰? 幼兒開始的回答是“風怕雨”“風怕太陽”等,老師看幼兒回答不出來,就開始問“風從那里來?風會停在那里呢?”,結果導致了幼兒出現了更加“豐富”的答案。原因是教師過多的提問導致第一,幼兒對那個最初問題的思考被打斷了;第二,改變措詞后的問題常與原來的問題大相徑庭,從而使學生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教師的不良的理答行為極大的打消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課堂效率,我們根據發現的問題集體進行研究,尋找原因,并進行改正,研究的結果如下:
集體教學活動中有效的理答行為
二、有效的理答應具有針對性
1.教師對于幼兒的答案盡量不要重復,可以運用適當的追問、轉問等方式,根據具體情景進行針對性地引導;如果覺得其他的幼兒沒有聽清楚,可以采用讓幼兒來重復。如:“誰聽到某某小朋友說了什么?”這樣既避免了教師的重復,又能提醒其他幼兒認真的傾聽,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2.認真分析教材,分析幼兒,設計出符合本班實際情況的活動方案和有效的問題;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在活動之前認真的備課,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并對活動中幼兒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預設和解決,教師就會對活動活動做到心中有數。
3.對幼兒正確的回答,我們除了給幼兒簡單的肯定理答,應盡量給予幼兒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大班音樂游戲《吹蠟燭》中,當孩子們做出了各種動作后,教師可以這樣來說“你能夠想和別人不一樣的動作,有創意,真好,如果你能把動作做的在大一點,胳膊伸的再直一點就更好了!”這名幼兒受到了鼓勵和贊揚,會變的更加的主動,也會激發其他幼兒的主動性,另外,別看這種理答只針對一個人,其實它引導了全體幼兒,讓別人也知道好動作的標準。
二、富有情感的理答更能引起幼兒的共鳴,使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更喜歡教師富有感情的回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愛的情感更能激發人與人相處時的動力水平和能力。如果教師愛理不理,不顧幼兒的感受,容易造成幼兒缺乏學習熱情,缺乏主動思考,引起幼兒的逆反心理。當幼兒的回答有欠缺和偏離時,我們要學會容忍;比在大班語言活動《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中,教師問“你有沒有害怕的時候”幼兒一下子想到了蛇,于是,幼兒的話題一下子從課堂轉到了各種各樣的蛇上面,教師在幼兒想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時,充分尊重他們的話語權,首先給了幼兒一定的時間讓幼兒就感興趣的話題交流,然后一充滿感情的語言評價“孩子,你的知識面特別的廣,我們下次活動專門來討論蛇,好嗎?”這樣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既沒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巧妙的轉到了正常的活動上。
集體活動的精彩來自教師的有效理答。有效理答與學生回答成正比關系,即教師的理答越是積極主動,越是持肯定、欣賞的態度,學生越是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集體教學活動中有許多變數和意想不到的東西。我們不能一成不變地去應對,而應積極主動地進行有效理答。有效理答讓我們的活動少一分刻板,多一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