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雯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迅速,但能源和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可見我黨已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重要戰略地位。高校擔負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重任,而優良的生態道德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中的重要方面。當前,我國高校的生態德育存在學校重視不夠、課程內容不系統不規范、教材師資匱乏、課外實踐較少等問題,應嘗試從構建生態德育課程體系、整合校內外生態實踐活動、推動“綠色大學”建設、利用學科優勢形成理論支撐、聯合社會家庭進行補充教育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關鍵詞】高校 ?生態德育 ?實施途徑
【基金項目】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科研項目(思政專項)。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44-02
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問題引起了我黨的高度重視,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重要的戰略地位,首次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生力軍,除了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外,生態道德素質的養成至關重要。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對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生態德育的必要性
1.生態德育是高校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德育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人與自然價值問題的根本觀點,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是把整個生物圈乃至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認為系統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而人類在追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做到與和諧共生。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在大學生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主義生態價值觀,并逐漸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的生態世界觀、生態人生觀和生態價值觀對國家和人類的進步非常重要。
2.生態德育是高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舉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進行道德教育,傳統德育多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強調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德育提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突破,也是對傳統德育精神的豐富、發展和升華,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大學生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人才資源和生力軍,除了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具備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在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階段,具有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具備妥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3.生態德育是高校傳播生態文明的有效方式
高校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和學術研究的場所,更是傳承、發揚和創造先進文化思想的殿堂,應該以其特有的影響力去感染社會、引領文化、教育大眾。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應該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踐行生態文明生活和生產方式,并在社會中發揮榜樣作用,以點帶面傳播生態文明,引導大眾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全民族的生態文明素養,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綜合競爭力,逐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4.生態德育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而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用多種方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生態德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生態德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高校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環保公德意識,同時對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積極推動社會文化向生態文明的變革和演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國內高校生態德育的問題
1.高校對生態德育重視不夠
高校對生態德育的認識不到位,大部分學校多是強調專業教育,沒有把生態德育作為大學生必備素質列入培養目標。一些高校重視校園環境和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卻忽視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有的高校在生態道德教育方面流于形式,僅開展一些即興活動,缺乏目標長遠而系統的教育規劃。這些不全面生態道德教育,造成學生在生態價值取向的認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學校生態道德教育與社會環境相脫離、與學生心理需求相脫節等方面。
2.高校生態德育課程內容不系統、不規范
當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課程的內容十分零散,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生態德育課程大多依托相關專業開展,且多是一些專題教育,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有的公共基礎必修課,例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課等,雖然涉及生態德育的相關內容,但教學形式較為陳舊,多以單向的、獨白式的、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線性教學過程為主,缺少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加之期末考核形式化,最終使德育退縮到單純的認知領域,造成高校德育的機械化和概念化,使生態道德教育缺乏應有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導致生態道德知識不能很好地內化為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外化為自己的日常生態行為習慣。
3.高校生態德育教材師資匱乏
在師資方面,承擔生態德育教育的大多數是相關專業的教師、輔導員,相關專業教師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沒有精力專門做生態德育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而輔導員大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生態環境知識和倫理的培訓,對生態道德教育沒有深刻的理解,且往往流動性較大。在教材方面,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教材,相關教育內容多在生物、環境工程等學科的教材中有所涉及,且往往側重于知識層面,并沒上升到道德教育層面,不能達到樹立大學生生態文明理念、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的目的。
4.高校生態德育課外實踐少支撐
一是高校生態德育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不連貫。高校開設環境保護類選修課,主要以滲透教學的方式向大學生實施生態道德,但均是理論教育,并未根據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學生缺乏生態德育體驗,難以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發自內心的去熱愛和探索自然。二是高校生態校園文化活動和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并未成為校園主流,沒有形成全員參與氛圍。目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大都由社團、學院自行組織,學校重視程度不高,無法形成校園主流,所以學生參與面相對較小,不能達到高校生態德育的目的。
5.高校生態德育校外途徑未建立
高校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課堂教育、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均在校園內進行,相關實踐活動沒有與外界信息和資源進行合理整合,沒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同實際的生活、社會實踐或科學研究相結合,缺乏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方面的實踐教育和技能訓練,難于讓學生在自身發展中切身體會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樹立生態文明的責任感,體驗生態道德踐行者的成就感。
三、國內高校生態德育的實施途徑
1.構建生態德育課程體系,納入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培養學生樹立良好道德素養的重要任務,生態德育必須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優勢,采取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方式,構建高效生態德育的課堂模式。一是注意在“兩課”教學中增補生態道德教育的相關內容, 將生態倫理教育滲透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并在考察中體現。例如在法律基礎課中講解環境保護法的內容和現實意義;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補充生態道德的教育內容;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中著重講解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等。二是通過開設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向學生系統地普及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遍性,喚起學生的生態責任感,鼓勵學生為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作出努力。三是引導其他專業教師主動把生態保護意識滲透到各類專業課的教學中,向學生灌輸正面的生態倫理、科技倫理知識,使學生具備正確的生態自然觀、生態價值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整合校內外生態實踐活動,突出實踐育人
除了課堂教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在體驗中加強對生態道德的理解和感悟,進一步認識和認同生態德育的教育內容、產生生態責任感。例如,聘請著名生態學、環境科學專家作相關專題講座;組織學生觀看視頻資料、進行實地參觀等活動,引導學生對我國現階段重大環境問題進行關注和學習,提高環境教育的參與性;引導學生組建相關學生社團進行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形成良好的生態校園文化教育氛圍,在喚起民眾環保意識的同時,讓大學生切身感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和責任;利用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抓住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無煙日等時間節點,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在學生群體中普及生態知識等。
3.建設“綠色大學”,注重潛移默化
從生態系統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學校就是一個生態子系統,大學校園是整個社會系統的微型體現,是最容易感染大學生的環境因素之一。建設生態綠色校園,人人關注環境保護、節水節電、關愛他人,形成可以讓所有學生都能耳濡目染的外環境,引發其爭當“生態人”的熱情和干勁,是生態德育最為直觀、易于接受的方式。
4.利用科研優勢,創建理論支撐
高校在理論的探索方面有著良好的優勢,鼓勵相關教師進行生態文明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或者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科技創新,把理論研究成果以咨詢報告或者科技作品的形式反饋于社會,直接推進生態文明進程。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研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直接體驗創造生態文化的過程,切身感受社會對于生態文化的認同程度,促進生態德育觀的形成與發展。此外,組織學生開展深入一線農村、廠礦的環境教育調研活動, 在調研報告的形成過程中,讓大學生認同生態價值觀和踐行生態文明行為。
5.聯動外部力量,提供補充教育
拓展生態道德教育的維度,充分挖掘環境保護、環境教育與家庭生活、社區活動以及地區發展的相關聯系, 努力與家庭、社區等聯合開展校外的生態德育實踐活動,由一維的學校教育向多維的綜合實踐演進,形成適宜大學生成長的德育生態鏈和生態區,使學生在探索自身與自然、社會的平衡中,形成生態道德信念、培養生態道德情感、確立生態道德原則。
參考文獻:
[1]王世民,李泊,周磊,李峻峰.論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223-225.
[2]王世民,豐平.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芻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6(04):125-128.
[3]侯彥杰,張海英.當代大學生生態價值觀的確立與培育[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18(02):103-105.
[4]方世南.生態價值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
[5]高青.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7,(01).
[6]王豐年.生態價值視野中的環境教育——從生態價值看我國的環境教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