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袁波

【摘要】本文以本科室78例風溫肺熱病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首先分別闡述了風溫肺熱病的中西醫診斷標準以及癥候診斷,然后分別從中藥、中成藥、中藥注射液等方面風溫肺熱病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風溫肺熱病 ?中醫臨床 ?社區獲得性肺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50-01
風溫肺熱病是由于受到風熱病邪引起的,冬春兩季較為多發的急性外感熱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咳嗽、咯痰等,屬于中醫外感熱病的范疇。從風溫肺熱病的臨床表現看,主要包括了現代醫學之中的急性肺炎、支氣管周圍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其中以非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為主(CAP)。然而目前我國關于風溫肺熱病的辯證缺乏規范,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應用模式,因此開展關于風溫肺熱病的中醫臨床研究,制定與完善該病的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案,有助于促進中醫藥在風溫肺熱病治療方面發揮特色與優勢。
1.臨床診斷
1.1診斷標準
1.1.1證候診斷
本病所表現出的證候特征主要是由于肺衛受邪、宣降失常所引起的,其主要的癥狀包括熱、咳、痰、喘四個方面。
(1)邪犯肺衛:發熱較重,惡寒則較輕;咳嗽;痰白、微口渴;經常性頭痛和鼻塞;舌邊顏色尖紅,苔薄白色或略黃;脈浮數。
(2)痰熱壅肺:高熱煩渴,咳嗽胸痛,呼吸氣促,咳痰黃色或鐵銹色、粘稠,小便顏色黃赤,便秘或大便干燥,苔黃舌紅,脈滑數。
(3)痰濁阻肺:咳嗽胸悶,咳聲重濁,痰白粘稠,疲倦呆滯,神昏譫語,腹脹,舌淡紅而苔白膩,脈滑數。
(4)正虛邪戀: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腹脹,疲倦呆滯;舌淡紅而苔白膩,脈細滑。
1.1.2排除標準
出現下列情況之中的1項或1項以上者可排除風溫肺熱病:①意識障礙;②呼吸頻率>30次/min;③PaO2<60mmHg、PaO2/FiO2<300,需行機械通氣治療;④血壓<90/60mmHg;⑤胸片檢查結果顯示雙側或多肺葉受累,或者是入院治療48小時之內病變擴大范圍大于50%;⑥尿少,尿量每小時低于20ml,或急性腎功能衰竭。
2.治療方案
2.1.中藥及中成藥
(1)邪犯肺衛證
治法:宣肺透表,清熱解毒
推薦方藥:銀翹散桑菊飲石甘湯酌情增減,銀花、桑葉、連翹、菊花、桔梗、杏仁、荊芥、薄荷、麻黃、牛蒡子、石膏(先煎)、蘆根、淡竹葉、甘草。
中成藥:銀翹解毒丸、銀黃顆粒(片)、根顆粒、連花清瘟膠囊、柴胡沖劑、板藍根顆粒等。
中藥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與清溫針,肌內注射,4ml,每日兩次;或是0.9%氯化鈉250ml+痰熱清注射液3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2)痰熱壅肺證
治法: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推薦方藥:麻杏石甘湯酌情增減。炙麻黃、北杏仁、甘草、石膏(先煎)、冬瓜仁、瓜萎皮、黃芩、葦莖、浙貝母、薏仁、大青葉、桃仁、桔梗、敗醬草。
中成藥:清開靈、鮮竹瀝口服液等。
中藥注射液:肺寧注射液60-12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或是0.9%氯化鈉250ml+痰熱清注射液3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3)痰濁阻肺證
治法:燥濕化痰、宣肺止咳
推薦方藥:三子養親湯酌情增減,陳皮、厚樸、法半夏、茯苓、蒼術、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白芥子、桔梗、甘草、北杏仁。
中成藥:清開靈、祛痰止咳沖劑、橘紅痰咳膏等。
中藥注射液:清開靈40-60ml,每日一次,肺寧注射液60-12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或是0.9%氯化鈉250ml+痰熱清注射液30ml,靜脈注射,每日一次。
3.治療評價
3.1.評價標準
(1)臨床治愈:10天內上述中醫臨床癥狀以及肺部體征均消失,同時X線檢查結果顯示肺部陰影大部分被吸收。
(2)顯效:l0天內上述臨床癥狀以及肺部體征大部分已經消失,同時X線檢查結果顯示肺部陰影基本吸收。
(3)好轉:有部分臨床癥狀在10天內消失,同時肺部體征或X線檢查肺部陰影有所減輕。
(4)無效:通過10天以上治療,臨床癥狀和肺部體征沒有得到減輕甚至有加重跡象。
3.2評價方法
3.2.1疾病療效評估方法
主要以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肺部體征作為觀察指標,具體如下:“痰”的觀察指標包括痰色、痰量、痰質的改變;發熱指標包括了發熱持續時間、熱型熱勢、退熱時間等的改變;咳嗽的觀察指標包括咳嗽的持續時間以及劇烈程度。
3.2.2中醫證候療效評估方法
中醫證候積分分級量化指標
(1)發熱:一分
0分=0級;2分=1級;4分=11級;6分=IIl級;8分=IV級。
(2)咳嗽:一分
表1風溫肺熱病患者咳嗽癥狀積分表
(3)咯痰:一分
0分=0級;l分=1級;2分=11級;
(4)胸悶痛:一分
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
參考文獻:
[1]張曉羽.老年風溫肺熱病中醫臨床路徑的評價[J].陜西中醫,2015,0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