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
摘 要:數學作為開發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基礎科目,是學生學習的主修科目之一。隨著年齡不斷上升,教學內容的難度也不斷加深,課堂教學內容方法能否更有效幫助學生的日常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嘗試探討在小學數學基礎學習階段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從而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蘇教版
一、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特點
蘇教版教材在編排上與其他教材有很大不同。教材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內容上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而且教學內容注重課堂互動和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實踐。
蘇教版小學數學的編排主要有四大板塊: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每冊教材編排中還都會出現《找規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課堂實踐探究章節。這樣的教材編排形式是其他教材所欠缺的,首先,在內容安排上充分考慮到了數學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其次,緊扣教學內容為學生安排合理的生活實踐,讓學生能夠及時將所學加以應用,從而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
這樣的教材內容安排,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帶來了很大便捷的同時,也對老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師能夠將知識內容和實踐活動進行很好的過渡串聯,讓學生充分學習教材內容。
二、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學習重點、難點
小學數學主要是培養簡單入門課程和學生邏輯思維的階段,相對來說教學內容難度都較為淺顯。但是由于學生接觸專業數學知識時間尚短,有些過于抽象的知識內容對學生來說就變成了難點。那么在小學數學高年級階段,我們有哪些教學重點呢?
1.幾何面積體積計算。雖然小學高年級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數與代數,但是幾何部分的知識由于太過抽象,學生理解和學習存在困難。但是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為今后立體幾何的學習打基礎,所以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應用方程式。之前學生關于數與代數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是接觸一些基礎運算。但是在實際生活的應用中,我們常會遇到信息缺損的問題,這時我們就需要運用方程式來解決問題。因此方程式是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常態應用形式,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3.立體幾何圖形。在教材中的安排,立體幾何出現在應用方程式之后,但是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事物基本都是立體的幾何圖形,這一教學內容的學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大量地用到。而且幾何知識內容便于課堂活動的開展和操作,是我們教學中要注重的要點。
4.統計知識。部分教材中未涉及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但是它仍屬于我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運用統計知識,該內容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影響。
三、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教學學習注意事項
了解了教材和學習的重點,我們就有了開展課堂活動的重要前提。在我們的實際教學現狀中,該如何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呢?
1.吸引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和各種教學應用的開發推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作業,被越來越輕松地解決了。但是這直接導致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越來越差。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是吸收知識的重要前提,我們要結合教材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例如,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在執教“循環小數”時,課一開始,吳老師首先組織一個男女生分組計算比賽。比賽題目如下:
男生組:21.305÷5= 70.7÷33=
女生組:21.45÷15= 10÷3=
男生、女生兩組很快完成了第一小題的計算,他們信心倍增興致勃勃往下做,關系到勝敗,學生怎么能不全力以赴呢?可是第二道題麻煩啦,怎么也算不完!為什么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思維活動被當前遇到的問題激活,一種想解開秘密獲得新知的愿望油然而生。這時的學生已經是“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學習狀態,有學生開始舉手問:“為什么10除以3總是除不盡呢?”
吳老師課前安排的計算比賽活動,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疑趣相生的情境,利用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學生體驗新舊知識間的沖突,從而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活動。
2.完善和豐富課堂活動。雖然在教材中有一部分課堂活動的內容,但是仍需要老師對活動內容進行有意識的刪減和補充,從而幫助學生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課堂活動的任務。在教學“行程問題”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憑借兩人行走的地點、時間、方向等的演示,理解“兩地”“同時”“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激起學生對“行程問題”學習的濃厚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了最直接的感觀。并以此為契機,掃除了學習新知的障礙。這種方法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獲得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行程問題”的興趣,也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
3.體驗式教學環節不能缺失。蘇教版教材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注重對知識內容的生活體驗。這一部分內容是最能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內容。也是改變數學課老師一言堂現象的重要內容。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時,我沒有滿足于學生已經看到、聽到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表象,而是讓他們分組親自動手驗證這一結論是否正確。同時教他們不要迷信權威,要勇于提出問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不僅能促進編碼知識的獲得,而且更有利于非編碼知識的獲得。
4.注重每課小結和每章的總結。在其他的教材當中都會涉及對知識點復習這一內容的學習,但在蘇教版的教材中是沒有的。這就要求老師注重對隨堂內容的總結和復習,及時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內容。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復習”這一復習課時,這是對整個小學階段學過的所有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的認識及其周長、面積計算公式的歸納總結。若按平時教學方法,肯定是照本宣科,這樣往往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不僅達不到復習目的,更無法激起學生的鞏固舊知。我在教學時,針對學生對周長和面積概念理解模糊這一不足,把學生分成兩組,用“變與不變”的對話形式,把一組作為“變”方,一組作為“不變”方。老師在黑板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畫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然后快速找出圖形間“變”與“不變”的元素(如形狀、周長、面積等),進行有趣的“對話”發言。再用一樣大的八個方塊,組拼成幾種不同的平面圖形,學生再繼續進行“對話”發言。這種友好、有趣而又帶競爭性的對話發言,無疑有利于激起學生有效的鞏固舊知,在對話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對周長面積概念的理解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主陣地,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與學的主要材料。教師只有正確解讀教材,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構建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陳耀.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探討[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4(12).
[2]王平.論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研究與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4(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