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

[摘 要]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在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困境。基于TOC理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研究,不僅能重點挖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約束因素、發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約束因素的潛能,而且能解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矛盾,從而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有效改革。
[關鍵詞]TOC理論 職業生涯規劃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7.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014-02
從2003年開始,高校畢業生人數開始大幅增長。大部分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這主要是由于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還停留在“外圍作戰”的層面上,徘徊于開設職業生涯講座、畢業環節的擇業指導等即時性策略上。因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在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革新工作,推陳出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及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要任務。
一、TOC理論研究
TOC理論中文被譯為“瓶頸理論”,由以色列物理學家高德拉特博士創立,與精益生產、六西格瑪并稱為全球三大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著制約因素,通過規范化的方法來定義和消除這些制約因素,可以支持和促進生產經營的持續改進。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由于人們對它缺乏深入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中問題很多。TOC理論的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彌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不足,對現有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有層次的分析,能真正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整體出發,抓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主要矛盾,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問題找到突破點。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實情況,通過導入TOC理論的原理與方法,建立基于TOC理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圖。
■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約束因素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
目前,高校往往模糊地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解為就業指導,導致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的理解出現偏差,主要體現為: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設置功利化;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設置短淺化。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
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的誤解,導致課程內容的選擇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就業這一結果,較少關注學生就業的質量以及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狀況。這主要體現為: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單一陳舊;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踐中,理論知識被編制成結構化的教材,并有明確的授課方法和評價方式。相比之下,實踐知識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始終是很模糊的。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
受傳統就業觀念、功利主義的影響,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手段過于隨意;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教師隊伍匱乏。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由于發展的時間短,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形成一支專業的教學團隊。
(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
受課程目標、內容、實施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還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整、實用的課程評價體系。這主要體現為:1.缺乏有效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標準;2.忽視大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作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評價方式多以考試或報告的形式為主,這些方式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不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針對以上的現狀,應重視大學生的評價主體作用,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的需求,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一一納入評價體系中,盡量克服評價結果的片面性,提高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三、發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約束因素的作用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要素改革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應該包括三個要素:專業與學業、職業規劃和就業教育。
1.專業與學業。首先,認識自己的專業,在此基礎上培養專業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有助于學生制訂明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是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邁出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學業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當具有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培養綜合素質能力。
2.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是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具體包括:(1)職業探索,如掌握有關職業的基本知識、明確職業的發展趨勢、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等;(2)自我認識,如進行自我評估、發現職業興趣、塑造職業人格、培養職業能力等;(3)職業道德,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4)職業生涯規劃,如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整等。
3.就業教育。就業教育方面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1)就業情商教育,如自我控制能力、協作精神的培養、耐挫折能力等;(2)就業德商教育,如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等;(3)創業教育,如創業的準備、創業素質與創業方式、創辦私營企業的法律規定等;(4)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如就業市場、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策略改革
1.體驗教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體驗教學,其實就是恢復知識與技能的產生過程,其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并準確把握知識,有助于學生認清自身優缺點,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意識。
2.實踐教學。為了保證大學生能將學校所學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需要提供一個有助于強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環境,其中包括兩個方面。(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學中通常緊密結合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能更好地實現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目標。(2)榜樣示范。大學生可塑性大,有了生動具體的就業與創業形象作為榜樣,有助于他們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及早進行職業規劃,為未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3)創業教育。大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職業視野和創業方向感,以及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學校應積極創設環境,讓大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和體悟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明確自身生涯發展的方向。具體而言,職業生涯教育實施情境教學應重點遵循以下六個原則: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興趣盤然,創設故事情節讓學生感悟體會,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情境布置應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應用情境應關注知識的遷移性,評估學生對情境的接受程度。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體系改革
1.量化評價。量化評價的方法就是力圖把復雜的現實問題簡化為數量問題,通過對量化數據的比較、分析與研究,進而推斷評價對象的特質。這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測驗法。利用測驗法考查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需要三個具體步驟:準備性測驗、形成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2)等級評價法。通過等級評價法,不僅可以進行過程性評價,即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一個模塊的課程內容進行評價,而且可以進行總結性評價,即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整體評價。
2.質化評價。質化評價的方法就是力圖通過客觀的記錄,系統性、針對性地呈現和描述評價對象的各種特征,以揭示所要表達的含義,促進對評價對象的剖析。這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1)檔案袋評價。利用檔案袋有目的、按計劃地收集、記錄和分析每個學生(或教師)在學習(或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行為、效果等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教師)做出評價。(2)逸事評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詳細記錄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個人事件及相關的細節,通過分析研究所記錄的信息資料,對學生進行評價。
四、總結
本文基于TOC理論,通過重點挖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約束因素、發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約束因素的潛能、發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約束因素的作用,對大幅度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指導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指導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小紅.基于體驗性教學模式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J].教育與職業,2014(2).
[2] 周慶強,郭經寶,楊澤琳.項目教學模式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應用[J].學理論,2014(2).
[3] 張旭東,夏徽.基于體驗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例[J].教學研究,2013(1).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