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斌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教學要求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重要教學內容。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也應該將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相互結合,根據小學數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育規律基礎上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愉快的學習氣氛。
關鍵詞:“生活”;小學數學;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成果不僅僅表現在成績單上,更多的是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生活”走進課堂中,使學生能夠在數學中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從目前來看,大部分教師都十分注重學生參與知識形成與構建的過程,并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經驗,對“生活”與數學課堂的結合問題進行探討。
一、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更貼近數學
創設“生活”情境是提升數學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學情境的逼真才能使教學過程呈現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會使學生認知失衡,并產生認知沖突。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認知體驗,并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內容上要盡量讓“生活”走進數學問題中,使數學知識充滿生活氣息。如,在講解“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教師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了此番情境:由學生扮演顧客,教師扮演收銀員,在體驗購物的過程中幫助孩子認識人民幣,并熟悉元、角、分的兌換方法和找錢方法。此外孩子們在換算的過程中,還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
這些簡單的生活情境,能夠幫助孩子們仔細思考和討論問題,教學效率也因此得到很大提高。教師在引入“生活”情境時,可以選擇一些孩子們愛聽的故事、愛玩的游戲,以此吸引學生的關注,帶動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用生活語言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過程開展的是生生、師生對話。在進行對話時,師生的交流需要結合語言來進行,因此良好的語言素質,必然會讓課堂教學更加成功。數學這門學科是抽象的,同時也是枯燥的,此時就需要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直觀地表述出枯燥的數學知識,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采用數學術語,在表達時不能結合方言來進行。因此作為數學老師來說,不僅需要具備精準的語言,同時還要形象、生動,給人以啟發,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同時還要實現其想象力的激發,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比如說,可以將角等內容改變為售貨員的活動;或者是將概率相關的知識,設定為游戲是否公平等活動,面對這些十分生活化的活動時,學生會具備較強的好奇心,他們會認為數學這一學科,是很有價值的,同時也是很有趣的。
三、運用生活化手段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
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生活中的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將這門學科和生活的橋梁構建起來,實現兩者關系的強化,學習有用的數學。對于相關的生活材料,教師要善于運用這部分的材料,來進行數學問題的設定。課堂當中要將合作動手的機會提供給學生,能夠讓他們實現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的轉化,充分體會整個過程,經歷數學知識得以形成的過程,完成數學化進程。比如說,在講授數學可能性時,首先是設計摸球游戲,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游戲中總結出規律。
四、結合生活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數學源自于生活,因此在設計練習時,必須要和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只有在生活中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才能夠讓這門課程的價值彰顯出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才是開展數學教學的落腳點。在進行練習時學生可以結合數學知識,來實現生活問題的解決,并充分地體會到生活問題解決,必須要依靠數學知識作為基本工具。此外通過對學生數學意識以及數學習慣的增強,進而實現對他們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生活中可以運用的素材非常廣泛,這種結合生活的教學設計,可以讓生活真正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培養孩子們使用數學的習慣和意識。
總之,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對于教材的使用,教師要具備創造性,通過素材的重新組合,將學生喜歡、充滿新鮮感的生活材料納入其中,并實現生活以及數學的整合,通過數學的眼光,來了解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結合數學的思維能力,來實現生活中相關數學問題的解決,通過做數學,來實現數學思維品質的提升,進而實現學生解決問題、實踐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魏翠萍.激活生成元素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