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芬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化學試題加大了能力方面的考查力度,確定了“以能力立意為主”的考查方向,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新課程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能夠靈活地分析、綜合、梳理、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尋求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勇于實踐,積極創新。
關鍵詞:閱讀能力;課堂教學;閱讀理解
多年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在對化學知識的掌握過程中,一聽就懂、一做就懵、一算就錯,明顯地缺乏閱讀能力。而在考試中,考生往往被較長的題干嚇倒,得分很低,這正是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造成的。因而,閱讀能力的教學已成為化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此我認為主要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借助課本素材,提供閱讀平臺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涉及自然規律、化學原理的實驗過程和人們對化學的探索歷程,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科技閱讀材料。教師可將與其有關的科技圖書直接搬到教室,擺到教室的臨時書架上供學生課余時間閱讀,以有效地刺激學生閱讀化學書籍的興趣。
二、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一環。根據課文中的具體化學現象、化學故事、化學規律的描述等閱讀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同時,也使學生盡快形成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根據要求,精讀、粗讀多種方法共舉
對淺顯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識,如為拓展學生視野而設置的“STS”“科學世界”等內容,可以粗讀,了解基本內容或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便可。對學生遇到的重要的、難以理解的概念、原理、實驗探究過程的設計等則要細嚼慢咽,仔細推敲。如定義飽和溶液:“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閱讀時要抓住關鍵詞“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還要仔細推敲為什么是“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2.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提出問題
帶著問題讀書,能讓學生的閱讀有針對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行解決問題,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也能提高閱讀的興趣。
初中化學教材(滬教版)中,許多章節設置了“聯想與啟示”,都有大量的導向性問題,如二氧化碳為什么能滅火?為什么下雪天要在路上撒食鹽……學生見了這些扣人心弦、關鍵而奇妙的問題,會興趣十足地閱讀課本,從中尋找出問題的答案。
約翰·洛克曾經說過,“閱讀只是給我們提供一些知識素材,是思考把所讀的內容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思考過后必然會提出大量的新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不僅要充分利用課本中已有的問題,而且要善于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提出新問題,并從閱讀課本中找出答案,從而獵取和升華知識。
3.閱讀時要勾、劃、批、注
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
學生閱讀時要在教材上做好“勾”“劃”“批”“注”等標記。如對“溶解度”這一概念,閱讀時可注解 為:①它是質量;②飽和狀態;③100克溶劑;④一定溫度。
三、誘導、強化訓練,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慣是在一定情況下主動進行某種活動時的特殊心理傾向。閱讀教學要走出目前費時低效的境況,化學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習慣”上做文章,教會學生讀書,使其終身受益。
1.啟發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增強閱讀習慣的心理動力
閱讀的自覺性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養成習慣的先決條件,只有讓學生產生了讀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讀。教師要不斷地教育學生,讓他們把閱讀視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讓他們感到閱讀是生活的一種自然,形成習慣,有空就讀。同時,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多樣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用好教材這一載體
結合新知識給學生設置一定的疑念,留足夠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帶著“不安全”感閱讀教材,解決新問題;對重要的概念規律和重難點內容,讓學生反復閱讀,認真思考,準確地理解掌握;在章節復習時,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用簡練的文字或直觀的圖表等就某一內容進行高度概括,歸納要點,讓學生通過閱讀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人云:“得一魚可飽一餐,得一漁則可飽食終生。”提高初中學生化學的閱讀能力,是為學生將來構建創新的平臺打下基礎。重視化學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只有讓學生在反復閱讀教材中逐步學會自我學習的方法,學會獨立研究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只有讓學生的閱讀習慣有所改善,課堂上沉得下心來,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掌握概念和公式的準確率有所提高,解題時對題意的理解更全面。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廟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