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玉君 馬倩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和必備的一種主要的能力,但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意想不到的錯誤,我們總是簡單地認為是學生平時馬虎、粗心造成的。其實不然,有些錯誤的產生是有原因的。
一、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1.認識簡單,感知失誤
當學生在計算時,總是首先利用“眼睛”這個感官感知數字和運算符號。因此,他們只注意到數據和符號的本身意義,對其相似的符號、意義缺乏認真思考,往往會引起計算失誤。類似的情況有看錯題目,抄錯數字,如(4.8+2.7)×4.02=0.75×402=301.5;看錯符號,如×+=()3=;加法當成減法,多加了就減,少減了再加等,尤其是在用簡便計算時錯誤相當明顯,如104-87=100-87-4=9。
2.注意品質較差
小學生年齡小,還不善于將注意力在課堂上很好地進行分配,往往注意了運算符號,而忽視了運算數據,或是注意了運算數據,而忽視了運算符號。并且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部分學生容易“開小差”,致使這部分學生再次出錯。如,在學習“多位數除法”時,反復強調了除數是幾位數就要看被除數的前幾位,如果被除數的前幾位不夠時,必須用“0”來占位。像“2052÷19=108”,可是在計算時還是會出錯,做成“2052÷19=18”。
二、受計算能力的影響
1.受思維定式的影響
重、難點的知識需要學生反復練習,逐步鞏固,加深印象。這樣,有些知識信息就會在學生大腦中容易留下深刻的痕跡,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使學生疏于審題、判斷,致使計算失誤。如,學生在計算“+÷”時,很容易想到“+”的湊整計算,而忽略了計算順序,結果做成“+÷=1÷=1×=2”。這樣,許多學生受到這種思維定式的干擾,每遇到類似的題型,想都不想,直接模仿,如32×7×5=32×(7×5)=32×35,這樣,反而使計算量增大,不易計算。
2.概念、法則理解記憶不清,運用不夠嫻熟
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是第九冊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法則要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除數是小數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除數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就向右移動幾位”,而有些同學卻在計算中出現被除數的位數要么移錯,要么忘移,要么位數不夠該補“0”時不補“0”的現象,致使計算出錯,如“5.76÷0.48”,學生容易做成“5.76÷0.48=1.2或5.76÷0.48=1.02”等。
3.口算不過關,沒有形成一定的口算技巧
(1)改變口答方法。我嘗試的做法是“我讀學生全部抄寫(以10道為宜)”然后限定時間,直接寫出結果,再點名按順序訂正,這樣全班學生全員參加,還能給予口答者以正確的判斷。(2)教給學生口答的技巧,口算中要善于運用加、減、乘、除的簡便算法。比如“25×24”要讓他們心中知道如果能分解為(25×4)×6=600就容易計算,8×(+)=8×+8×=6+4=10. (3)給予時間的保證,每天都要堅持課前訓練,師生都不能偷懶。
三、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
我們的學生在平常計算訓練不夠扎實,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該筆算時偷懶用計算器,或是等別人做完后少寫計算過程,直接抄襲答案;拿到計算,過于“輕敵”,認為計算非常簡單容易得分,不免心理放松忽視計算的運算順序、運算符號等;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做完計算,只是用“眼睛”一掃來判斷對錯,最后寫答案時會出現草稿本上是一種結果,寫到作業本上又是另一種結果。
因此,平常教師要善于分析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并且對不同的因素給予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避免學生再犯類似的計算錯誤,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