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卉
摘 要:中國法制歷史延續四千多年而未中斷,各個制度都有延續性。中國的法律傳統有其所依據的固有國情,其完整性為其他文明古國所不能比擬。我國是以農立國的農本主義國家,有封建國家的專制主義法律傳統,注重倫常關系、血緣關系且安土重遷,儒家思想長期占據思想上的統治地位,再加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地域及習慣法的多元性。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傳統法制理念的特殊性。有古語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科學地總結四千多年的中國法制文明歷史可以使其為今天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參考。這里,就感興趣的中國法制歷史的特點和古代廉政建設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古代法制;特點;廉政
中圖分類號:K20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084-02
縱觀中國的法制歷史,大致可知中國法制史的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起源早。法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規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人們行為的規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從商鞅變法,秦統一六國制定的較為廣泛細密準確的法律,到標志中國封建法制成熟的唐律,中國法制歷史起源早并且長期居于世界前列。第二,穩定性。中國古代法治體系世代傳承,直到鴉片戰爭后才發生本質變化,傳統封建法制體系才開始逐漸解體。第三,影響深遠。中國古代法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甚至擴散至與中國相鄰的其他東亞國家。第四,保守性,孤立性。張晉藩先生在他所著的《鏡鑒心語》中提到了地理原因,經濟閉塞,政治不支持上的原因[1]。筆者也想從這三點入手談談,并且加入第四點,家族本位的宗法觀念以及制度。第五點,儒家思想的影響。首先,地理上,中國是一個地處東北亞大陸、資源豐富的內陸性國家,長期以來,中華兒女在這里孕育了燦爛的農業文明,男耕女織就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作為大河文明上發展起的國家,與海洋文明國家相比,我國環境上四圍封閉,不方便外出,海上交流不多使得中華傳統法文化長期未受外來因素的影響,體系上也未發生大的變動并相對孤立于西方各國法制體系。其次,經濟上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不容易聚集成雄厚的商業資本,自給自足的情況使得商品經濟并不發達。這使得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相對穩定的。再次,封建國家重農抑商的政策。統治者自高自大、閉塞和保守的心態使得他們不愿向外國學習,改變原有的法制形態和體系。另外,家族本位的宗法觀念和制度。宗法源于氏族社會末期的父權家長制,在進入封建社會后,宗法制度不直接表現為政治制度,但是其結構和體系得到繼承和發揚,尤其是其基本精神和原則更是滲透到整個社會,族權與政權密切結合。封建法律從鞏固國家統治出發,使得倫理上有法律化的傾向。這樣,法律作為調整家族關系的工具,我國古代法制體系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最后,儒家思想的影響。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之后,儒家思想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占據統治地位并深深影響歷朝歷代的立法和司法情況,這也成為古代法制保守孤立性的原因[2]。
再說廉政。這一制度是中國古代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社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廉政”最早見于春秋時期。中國古代講“政以民為本,國以民為本”,可以看出其本質是為民[3]。廉政法制建設實質上是國家政權行使其職能的一種體現。我國古代推行廉政建設,既有利于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地位,實現其國家統治上的職能,又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調節社會關系、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其社會管理方面的職能。中國傳統廉政建設成績顯著,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法制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當下,反腐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研究我國古代廉政法制建設并從中獲得啟示,總結得失,指導新時期的政治建設。以我看來,廉就是與貪污受賄等道德淪喪的事情相反的一種正直的政治品質。在書中介紹的制度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古代的考課制度。通過漢代、唐代、宋代、明清具體的考課制度的發展,考課作為國家重要活動其制度不斷完善,法定標準不斷詳密且連續不中斷發展的特點,體現其懲貪獎廉并舉,這對于古代廉政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績效考核在中國古代也稱“考課”,是中國古代國家對官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考察,核實并評定優劣等級的一項制度,是我國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其發展而發展,它萌芽于堯舜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于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成熟于唐,并經過宋元時期的不斷發展后在明清達到高峰。通過對張晉藩先生及其他學者相關文章的閱讀了解,我總結出了考課制度的以下三個特點[4]。一是考課制度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考課制度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或許對官員政績的壓力可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但這項制度并未真正使百姓獲得多少好處。例如,“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十分重視依法課吏”。二是經過歷朝發展,逐步趨向標準詳密,體系完備,制度成熟。從《尚書·舜典》中有官必有課的歷史現象,到戰國時期用官僚制度代替世卿制度,再到后世的發展完善,我國的考課機制不斷完善,制度愈加成熟,體系日益完備而且實用性強,為歷朝歷代所沿襲。這對整頓統治秩序,提高官員素質,清明吏治,遏制腐敗,促使官員廉潔執政,推動官僚體制的建設完善起到了重大作用。另外,完備的考課制度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有利于民間生活的改善,由此促進社會發展,國家安定。從長遠的影響范圍來說,考課制度對西方國家的官員管理制度也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三是專制性。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長期存在,考課制度也是為了在長時間內通過限制官吏權力維持吏治以鞏固君主專制。只是針對官僚隊伍的內部,而為到達群眾范圍內,這使得該制度成為統治階級的專利。當然,考課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張晉藩先生曾在其書中說道“隨著專制制度的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腐敗,使得考課制度難免流于形式,甚至成為納賄之機”。我認為,這與其本質上只是一項在官僚集團內部的制度不可分離。脫離群眾使其缺少監督使得部分官員利用考課之機徇私舞弊,甚至污蔑同僚,許多規定也很難真正得到落實。這也給我們今天的官員考核制度以很大的啟示。在當前反腐倡廉,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歷史時代,對于官員的考核,黨和國家必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體系,嚴肅懲治貪污腐敗的制度,杜絕定罪量刑的隨意性,且堅決不能讓這些制度流于形式。另外,要將人民群眾包括進對國家工作人員的監督中來,擴大監督力度,實事求是,真正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廉政建設。除去書中提到的五種方法,我認為科舉考試制度也有助于古代的廉政建設。科舉這種以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為有才能的平民打開了參政議政之門,這樣選出的來自于民間的官員深知民間疾苦且有相對較高的素質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官僚體系的廉潔程度。廉政問題作為統治者關注的焦點,被視為治國理政的保證但缺乏有效的權力控制必然會導致權力的濫用,但是即便是立法上的完善也不能完全持續有效地遏制官吏貪贓枉法現象的產生。
張晉藩先生就這個問題曾提出“君主專制既是腐敗的根源,也是廉政建設最大的制度障礙”[5]。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各級官吏的權力是依附皇權而存在,圍繞皇權而展開的。在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下,皇帝具有高于一切的權力,古代廉政制度也不過是為君主統治服務的工具而已,其目的是維護君主專制制度,防止官吏權力過于膨脹而威脅君權。廉政制度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君主的意愿成為決定制度是否有效的最高標準,君主的個人素養成為廉政建設是否相對有效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廉政建設的對象始終是官僚隊伍,對君主并沒有約束力,君主凌駕于法律至上的權力使得廉政制度的建設和有效實施遭到巨大限制和阻礙,尤其是隨著中央集權不斷強化,腐敗現象愈加嚴重,廉政制度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統治工具,無法真正有利于人民大眾。從古代看向現代,在法律制度不斷走向現代化的今天,面對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廉政建設變得尤為重要。除了加強監管措施等事中事后反腐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提高干部群體素質水平及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改善薪資待遇,促進廉政建設體系化、制度化,使廉政建設真正卓有實效,利國利民。
對我國古代法制建設的研究有利于科學地總結中國法制文明歷史,鑒古明今,使其為今天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參考,并值得當代社會主義新時期建設者們的研究與反思。當下,中國古代法制史的研究意義和從中取得的啟示的指導作用也就更加明顯而必要。我們的法制既要源于優良傳統,又在此基礎上繼承發展。要重視完善司法,提高針對性,并始終著眼于實際,總結既有的司法實踐經驗,同時要大力發展法律文教事業,為學者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保障,使他們用研究成果和閱歷完善對法律的解釋,以促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晉藩.鏡鑒心語[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20-45.
[2]王繼堯.論古代司法制度的演變及特點[D].北京:對外經交易大學,2004.
[3]成云雷.中國傳統廉政文化解讀[J].廉政文化研究,2012(6):80-89.
[4]張晉藩.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制與法治[J].人大工作通訊,1996(24):10-12.
[5]張晉藩.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建設及其啟示[J].法商研究,2011(4):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