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潔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有效學習活動,不能局限于模仿和記憶教師的解題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合作探究以及集體討論總結等自主獲得知識的學習過程。教師應該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服務,通過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來改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點介紹了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構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課堂,首先要確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又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在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等方面的獨特特征。因此,教師在制訂有效的教學方案之前,要對學生的獨特性做到適度的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設計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給學生創建體驗知識獲得過程的機會,使學生獲得探究發現的樂趣,調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繼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和記憶知識的綜合學習能力。下面我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認識。
一、正確認識有效學習的含義
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學習指的是學生自主進行的探究性、合作性、研究性的學習,也是指在小學教學階段,數學教師能夠在數學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能夠運用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活動,以達到大綱設定的教學目的,更是指教師為構建有效學習課堂而營造的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提供機會。那么,有效學習的詳細含義又是什么呢?其一,學習內容的精簡性和適當性,學習內容的設定應該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通過努力體會和掌握學習的精髓,并且能夠吸引小學生的興趣,做到在引導小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之上鞏固和復習舊知識。其二,教學方法應該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一個班級的教學質量好壞不在于某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高低,而在于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正如一個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因此,教師要充分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其三,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著重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發揮和利用學生資源的優勢完成授課過程。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無效學習問題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教學課堂上實施,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和指導,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有些教學策略在課堂上應用時只是流于形式,忽視了其關鍵,造成了時間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變成了空有其華麗外表的無效學習。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有哪些教學現象是無效學習的表現呢?其一,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不當。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合作式教學法本身沒有錯誤,應用得當時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但是并不是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都適用于合作式學習,有些教師不注意刪選教學內容,讓本來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就能解決的較簡單問題成為討論的內容,不僅浪費了講課時間,還得不到有效成果。其二,情境創設過于夸張和不切實際。小學數學中常用到的情景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運用得當可以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上抽象的概念和運算方法,但是有些教師不注意把握情景設置的時間和度的要求,不能準確地引入新課,在課堂開始不僅沒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有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有效教學策略淺析
1.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多動腦,勤動手,巧動口”是新課程標準對現代小學生提出的重要要求,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明明知道這一點,卻因為探究學習占用時間長,前期準備工作繁瑣等原因,很少在教學中應用。因此,學生的探究學習條件差,動手動腦機會少,學習效率自然就低。所以,教師應該勇于打破壁壘,在教學活動中多向學生提供探索學習的機會,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備條件讓學生投身于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去,親自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總結數學規律和定理。
2.恰當運用各種教學策略
要想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離不開教師恰當地分析教材。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廣泛性決定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例如,有些課程內容較簡單,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利用舉例教學、情景教學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教學內容適合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自己思考、吸收;而有些教學內容涉及知識點多、綜合性強,只有少數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強、善于自學的學生能夠理解,這樣的教學內容就適合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法進行教學,使全班學生在討論總結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對學生資源的一種有效利用,為有效教學的展開提供了幫助。
3.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反饋
新課程教學理念中的教學不單單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過程,更重要的是指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習。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效的互動,不僅能夠優化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緩和課堂教學氣氛,還能夠使學生通過對教師的好感轉變為對學科學習的興趣,而且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的激勵性反饋,還能夠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增強在學習上的干勁。再者,教師如果能夠將每天與學生的互動教學內容記錄下來,就能夠在點滴小事中發現學生的進步,為以后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依據。除去激勵性反饋之外還有批評性反饋,使學生認識到事情的正誤,為下次努力做好事情提供警示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重視反饋的作用。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堂改革的關鍵和根本,教師應該給予充分重視,做到并且做好,科學地開展數學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朝東.試論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有效課堂[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2).
[2]王學紅.淺談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