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的性格以及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在極具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子女的幼小階段,在子女性格的奠基階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強迫癥患者的性格系統和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家庭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在個體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最為重要。
關鍵詞:家庭教育;強迫癥;影響
一、強迫癥的界定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癥,是指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或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征,影響日常社會功能的一種焦慮障礙;患者通常具有病態的懷疑、不斷插入的想法、對恐懼的夸大評價,以及儀式化的行為等表現形式[1]。在兒童當中,強迫行為是一種令人厭煩的癥狀,經常會給家庭關系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危害到同伴之間的交往和學校的成績。強迫癥在整個一生中有雙高峰發病的情況,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強迫癥患者都報告在童年期就出現癥狀。但是在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的年輕人當中,只有20%的人就治,并且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誤診為抑郁或者其他焦慮障礙。
二、強迫癥的家庭影響因素
(一)遺傳因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強迫癥是有遺傳成分的??偨Y所有發表的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分別是67%和31%。此外,經常能夠在強迫癥患者的父母身上觀察到亞臨床的強迫癥和強迫人格障礙特質。父母的一些特質比如“過分的完美主義,對于潔凈和細節的過分考慮”都被認為和孩子的強迫癥狀有關。一個研究發現大約有50%的父母有過分地要求秩序和檢查的行為[2]。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如果強迫癥患者是女性,或者家庭功能差,以及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都對之后孩子發展出強迫癥有很大的預測性。
(二)教育方式
強迫癥患者的父母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具有一些共性,具有嚴厲、缺乏溫暖、對孩子期望值高、不鼓勵孩子獨立性等特點。在一項對照研究中,要求父母用5分鐘來描述他們的孩子,強迫癥孩子的父母顯示非難(批評)和過度卷入的水平高于正常兒童的父母[3]。父母否認、拒絕和缺少情感溫暖的這種養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而過度保護卻會妨礙個體獨立性、自主性以及社交能力的發展;這些可能促成了強迫癥病前人格基礎的形成。兒童在家庭中體驗到的控制,對于他們發展出焦慮癥,比如害怕和脆弱的感覺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撫養方式在兒童強迫癥的發展中的作用也得到廣泛思考[4]。
Siqueland,Kendall,Steinberg(1996)對于“父母-孩子”在焦慮癥中的交互模式進行了研究。不知道實驗目的的觀察者對父母行為的兩方面進行評估:他們是否采用言語或者非言語的方式來鼓勵兒童的獨立性(比如讓孩子發表對主題的看法)和情感的交流的質量(比如微笑或者撫摸兒童)。結果發現患有焦慮癥的兒童和非臨床的對照組兒童之間在變量的心理剖析面上有很大的差異。有焦慮兒童的家庭的父母表現得更有控制感,更少鼓勵孩子去變得獨立。在研究童撫養方式和強迫癥的關系上面目前只有個案報道、臨床印象、自我回顧的材料和問卷調查。Hoover nsel(1984)訪談了10名診斷為強迫癥患者和他們的家人。發現他們的家庭環境多是以過度的干凈、謹慎為特點,但是并沒有強迫癥的自我扭曲體驗,這些特點都是普遍的。家庭會把強迫行為看成是“正常”的,因此一般都要病情惡化到一定的程度,強迫行為才會被引注意。
(三)親子互動關系
親子關系是法律保護下的血緣關系,是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具有三層含義:生物學意義,主要表示的是血緣關系;社會學意義,主要表明的是法律、制度、地位等關系;心理學意義,主要揭示其特定的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等方面的聯系。本文主要研究心理學意義上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兒童最早建立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兒童以后形成的各層次的人際關系。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是個體由不成熟的童年邁向成熟人生的過渡期,國外有學者稱之為“親子關系危機期”。這種互動關系,一方面可以解釋為父母的行為促進了孩子精神病理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釋為父母的行為是對孩子強迫癥行為的反應,比如,父母對孩子缺乏信心可以歸因于孩子自己缺乏信心等。這些發現對理解揭示強迫癥癥狀的持續存在有重要的意義,強迫癥父母不鼓勵兒童積極解決自己的困難處境,這將有助于解釋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兒童可能轉向于信賴他們的強迫性行為。
(四)家庭環境
強迫癥患者家庭表現為低親密度、情感表達受限、缺乏文化娛樂活動和高矛盾性、高控制性。國內大學新生中,家庭氛圍較差者有更多強迫癥狀。家庭成員對患者敵對批評的態度會導致行為治療療效不佳,這是因為家庭成員的敵對會增加患者壓力,患者為緩解壓力產生更多的強迫行為,形成批評-壓力-癥狀加重的惡性循環。而家庭行為治療,包括對患者與親屬的認知行為訓練不但能夠節約治療時間而且有利于鞏固療效[5]。
在關于家庭教育對兒童強迫癥的認知影響的研究中,發現了三種可能的途徑:第一個可能的影響途徑是兒童在家庭中發展出人際關系影響的信念,并養成了對負性結果負責的習慣。他們的行為會趨向于回避失敗,而非追求成功。第二個可能的影響途徑是家庭環境中存在高度的焦慮,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對世界的知覺也是具有威脅性的或者危險的。最后一個影響的途徑是關于兒童的思考和行為標準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態度會影響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某些嚴格的道德規范可能會導致兒童產生強烈責任感和自罪感,從而變得非常害怕責罵和懲罰。
【參考文獻】
[1]郝偉.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譚潔清,易春麗.家庭在兒童強迫癥的發展和持續中的作用[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8,(03).
[3]陳旭先.兒童青少年強迫癥家庭因素的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03).
[4]劉秀芬,黃悅勤,李立明,等.父母教養方式與人格障礙關系的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
[5]趙光國,曾昭祥,郭軍.強迫癥患者家庭環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對照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
作者簡介:姚聰聰,女,1990.02,河南濮陽,聊城大學文學院,專業碩士,學科教學語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