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梁英 陳晶晶
摘 要:運用情境教學,還應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學習領域目標的需要,情境的設置要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不能只追求形式;運用情境教學,還應貼切自然,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牽強附會、矯揉造作。
關鍵詞:問題情境;目標情境;思維情境
一、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成功期待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當學生面臨新的問題,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法不能同化接納時,心里就引發力求解決,而一時又無法獲解的認知困惑。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布疑設問的契機,在新課引入、知識轉折、新知形成等環節,有意制造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的“不協調”,使學生處于“欲言不能,欲罷不甘”的憤悱狀態,進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創設目標情境,使學生樹立成功信心
所謂目標情境就是教師根據班級學生實際和個性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有所發展,從而喚醒每位學生學習成功的信心。
體育心理學認為:當各層次的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心需要時,就會使所學的技術動作處于自我意識控制之下,因而能夠提高其努力程度和動機水平。例如,在進行跨越式跳高教學時,可根據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情況進行分組,把沒有掌握技術的學生分在一組,練習的高度稍低一些,學習的目標是學會和掌握技術。對已經掌握技術的學生則讓他們跳稍高一點的高度,要求在鞏固技術的基礎上,可不斷向新的高度沖擊。
三、創設思維情境,使學生實現成功學習
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參與知識形成、思維訓練的過程,學生一旦通過艱苦的思考,找到問題答案的來龍去脈,就會獲得成功的內心體驗,形成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滲透教材的編排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識形成的“思維空白”。通過合理、科學的重組教學內容,充分暴露知識“背景”,并付以恰當的學法指導,誘導學生填補“思維空白”,從中發現規律,概括結論,準確領悟內化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使他們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真正“知其所以然”。
總之,要精心創設適合學生活動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成功體驗,樂中學、趣中練,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發展思維,掌握技能,增強體質,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李志勇.創設情境培養創新精神[J].中國學校體育,2000(05).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