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國
摘 要:現代詩是初中語文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現代詩“探究—發現”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成效。通過字斟句酌,引導學生探究發現詩歌的情感等方面分析了現代詩“探究—發現”式教學應用策略。
關鍵詞:現代詩;教學;概述;應用策略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比較悠久。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詩歌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闡明了詩歌在文學寶庫中的地位。在初中語文課堂中,詩歌占據的位置比較重要。現代詩屬于詩歌的一種,跟古典詩詞相比,本質上區別不大,但是在格式以及韻律上卻更加自由化。新課標要求現代詩教學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其鑒賞的興趣,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在現代詩中運用“探究—發現”式教學,符合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的現代詩學習方式,屬于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模式。
一、“探究—發現”式教學概述
“探究—發現”式教學,要求語文現代詩教學按照這樣的環節進行:首先是探究,主要是學生對于自己未理解的內容進行思考,包括對一些問題和疑點的分析與整理,也包含了對這些問題和難點的資料收集、合作討論等行為;其次是發現,就是通過老師提供一些背景資料,讓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和發現,找出問題和難點、興趣點以及本文的價值點等。這里我們所說的發現不是科學發現的含義,而是“用自己的頭腦獲取知識點的方法”。在初中現代詩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當學生具備基礎知識點的時候,才能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探究發現,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當學生發現了問題、產生了疑問之后,就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探究欲望,這需要教師提供相應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文獻的查閱或者調查行動的開展等。當學生思路出現問題的時候還要幫助其及時調整。總之,“探究—發現”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現代詩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效。
二、現代詩“探究—發現式”教學應用策略
1.字斟句酌,引導學生探究發現詩歌的情感
現代詩精練含蓄,每一個字都包含了作者的真摯情感,在學習的時候值得我們進行反復推敲。通過對字詞的仔細品讀,語句的仔細斟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進行現代詩賞析的時候,不能大而化之,只是進行簡單的意象分析以及情感的梳理。要把體驗細膩化,學生的興趣才能被激發。師生之間探討得越充分,學習氛圍就越濃厚。比如,在學習艾青的現代詩《我愛這土地》的時候,老師可以先給學生交代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詩歌創作于1938年,日軍大規模侵華,意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國人奮起抵抗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在介紹了背景之后,讓學生自己去一字一句的品讀,找出重點的詞句,像“嘶啞”“歌唱”“悲憤”“激怒”等,讓學生思考本文寫作用了幾個鮮明的意象?作者把自己比作鳥兒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為什么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等,讓學生字斟句酌、反復地品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探究與發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討,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慢慢體會,在探究中發現新的閱讀體驗。
2.引入生活元素,培養學生探究發現的興趣
作為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歌教學中如果采用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就容易讓學生感覺毫無興趣,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探究—發現式教學法,引入生活元素,通過教師精心的設置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認知的矛盾沖突。當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時,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參與到詩歌探究中來。比如,在學習余光中的《鄉愁》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所學的內容,明白這首現代詩所表達的情感,就可以把課堂學生跟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可以向學生發問:“你熱愛你的家鄉嗎?你出去了會想家嗎?請結合你的實際生活說說鄉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探究的問題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之后,學生就會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去,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成為學習的主體。
3.引入競爭元素,激發學生探究發現的激情
初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具備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還有甘于落后的上進心。所以,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教學的時候可以把握這個心理特征,積極引入競爭環節,用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為主線,進行學習競賽。比如,在學習《理想》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字詞句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探究與質疑精神,鼓勵學生探究發現,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問題大比拼”活動,第一個環節:看哪個小組能夠快速地找出第一節的四個比喻;第二個環節:看哪個小組能夠準確說出這四個比喻的寓意;第三個環節屬于風險強大題:理想分年代嗎等等。針對這首詩歌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比賽項目,給小組打分,學生為了贏得比賽,都比平時更加專注地探討發現問題,在活躍思維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
4.巧設問題,提高學生探究發現的成效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現代詩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發現,讓學生產生求知需求。首先,可以在教學導入環節進行懸念的設置,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的意識。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學習《紙船——寄母親》的時候,可以先教給學生折疊紙船,在紙船上寫下你想說的話。接著就問學生你想知道當留學海外的冰心折紙船是要干什么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進入這首詩歌的學習中去。其次,在課堂結束之時設置問題。當學生理解了《紙船——寄母親》這首詩歌所要表達的感情之后,讓學生背誦一下孟郊的《游子吟》,之后告訴學生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跟《游子吟》表達的感情很相似,讓學生找出《游子吟》中表達思想最接近的一句是什么等。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提高了學生探究發現的成效。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現代詩的有效教學不是簡單機械的推敲以及模式化的講解,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運用“探究—發現”式教學,讓學生在詩意中、情感中、實踐中品位詩歌的美,引領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尋找詩心,從而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建國.初中語文現代詩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呂楊.淺析“探究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3(10).
[3]俞朝暉.給學生一個詩意空間:初中語文現代詩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3(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