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青 吳曼
【摘 要】“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題。21世紀,大學語文正擔負著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責任。因此,教師應該 通過課堂,從經典文本中挖掘正能量,以此感染和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應加強國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和道德情操,使學生達到情理結合的審美境界。
【關鍵詞】大學語文 情感教育 審美 道德情操 文化素養(yǎng)
一、以情感人,加強審美教育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因此,教育的任務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積極而健康的情感世界。盡管大學生現在已有比較成熟的情感世界,然而,在喧囂浮躁的物質世界里,情感教育仍不可忽視。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彼?,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基本途徑。大學語文的情感教育是在中學階段的情感教育基礎之上的,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力,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丑。
大學語文中所選的文學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智慧,它用藝術的方式傳遞給讀者,對讀者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各類文學作品進行賞析,挖掘作品的情感,使學生感悟或純靜優(yōu)美,或廣闊豪邁,或沉郁幽遠的審美境界。如讀《詩經》的愛情詩,讓學生感受愛情的純美和堅貞;讀李白的《將進酒》,展現黃河的永恒與偉大;讀歐陽修的《秋聲賦》,感受秋聲的“色、容、氣、意”等特點,感受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感慨。
文學的世界就是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通過情感教育, 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他們的仁愛心、責任心和進取心。千百年來,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給予人們豐富的精神食糧, 給人以情感的撫慰與心靈的洗禮。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挖掘, 真正把作品中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讓他們擁有更加積極向上、澄明寧靜的情感世界。
二、以理育人,樹立道德情操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 “熹竊觀古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良好的情感教育固然能凈化心靈,但是,“理性教育”更能培養(yǎng)人的性情,給予人更多的智慧。所以,大學語文教育也離不開理性教育,這種理性教育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以情感教育為基礎,并超越情感教育的道德教育。它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guī)椭鷮W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用理性的眼光審視自我、審視人生。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經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用辯證的思維與視覺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給予作品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教師通過對作品的賞析這一途徑,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觀,使學生擁有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如,學老子的《上善若水》,讓學生理解水的柔和與仁愛、恩澤萬物卻不爭名利的品格,引導學生效法“水”的無私善行,擁有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讀《論語》,讓學生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闹t遜品格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之心;讀杜甫的《兵車行》,讓學生切身感受詩人關心國家與百姓的“仁民”和“愛物”的道德觀,以此增強學生關注社會、熱愛國家、愛護人民的責任感;讀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感受詩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淡及“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從容面對失意人生的曠達與灑脫。教師以此鼓勵學生用青春的激情澆灌理想之花,即使在失意時也能笑對人生。
三、情理結合,止于至善
《大學》開篇談大學宗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彪m然這里的大學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但它卻啟示我們,大學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善美心靈的培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闭Z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將凈化心靈的情感教育與提高道德情操的理性教育相結合,建立集趣味、審美、文化于一體的大語文教學內容,是全面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代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責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社會歷史等方面的成就, 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崇高的道德情操,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這筆豐富的文化遺產是當代人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也是大學語文教學實現“情理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資源。教師利用課堂,通過講解經典作品,為學生呈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學習《大同》,探討孔子理想中的和諧社會,感受孔子胸懷天下的氣魄,樹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志向;讀《道德經》,理解萬物本源歸于“道”,觀事理,洞變化,“了悟生命情蘊之神奇,契合宇宙法象之奧妙”。因此,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使學生感知“ 中國人為人的道德”,增強民族責任感,使他們成為“心懷天下、心態(tài)豁達。的平凡人”
【參考文獻】
[1]甄強.大學語文教學應實現“情、趣、美”的統(tǒng)一.[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
[2]徐中玉. 大學語文(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岳文立. 大學語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葛雪梅.論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J].常州工學院學報( 社科版),2011.
[5]宛小平.方東美與中西美哲學[M].河南: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