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問答是師生之間互動的結果,教師問學生答。課堂問答也是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皢枴笔且婚T藝術,更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廣大老師在問答的過程中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開放的思維、創新的意識,讓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答;效率;提高
課堂問答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課堂問答包括提問、候答、叫答、理答四個環節。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到第一個環節如何提問,對后面的某些環節關注甚少,并且存在著大量的低效與無效問答。下面列舉四個教學片斷作簡要剖析。
一、提問——問題指向不明,學生如墜煙霧
【案例1】“認識加法”導入片斷
師:(出示情境圖)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花壇,有的小朋友在澆花。
生2:有的小朋友在提水。
師:看到這些你想說什么?
生1:這些小朋友在哪里澆花?他們叫什么名字?
生2: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很漂亮,她的裙子上有一朵花。
……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生1:這些小朋友為什么要澆花呢?
生2:小朋友要到哪里去打水呢?
……
分析:提問,就是指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進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但如果是盲目的提問就無助于教學,它只能分散學生精力,偏離正常教學軌道,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如上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是開放的,但問題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像這樣的提問是當前較為普遍的教學現象)。第一個問題教師問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讓學生全面理解圖意,還是想針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來展開?或是讓學生利用情境來觀察思考?
如果說教師的第一個問題是想讓學生大概了解一下,那么第二個問題“看到這些你想說什么?”更是讓學生如云里霧里。這樣的問題雖然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但明顯偏離了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再加上低年級的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這樣學生就脫離了數學思考,導致課堂教學駛離出數學軌道。由此可見,課堂提問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如果目標指向不明確,容易使課堂出軌,教學目標得不到落實。
二、候答——思考時間倉促,學生淺嘗輒止
【案例2】“有余數的除法”導入片斷創設學釘紐扣的情境,學生用學具片代替紐扣進行操作。
師:把16個紐扣平均釘在4 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釘?結果怎么樣?
學生操作后指名回答。
師:你們的想法跟他一樣嗎?一樣的請舉手。怎樣用算式表示釘的結果
指名回答,師板書。
師:把16個紐扣平均釘在5 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釘?結果會怎樣?請把你釘的結果告訴同桌。
學生操作后互說。
師:你的同桌是怎么說的?能告訴大家嗎?(指名回答)你的同桌說對了嗎?兩人都說對了的請舉手。
師:兩次釘的結果有什么不一樣?(指名回答)為什么第二次釘會有多余?(指名回答)這多余的紐扣釘在其中一件衣服上行嗎?為什么?(指名回答)
師:如果一件衣服要釘5 個紐扣,能釘幾件衣服?自己動手試一試。學生操作。
師:能告訴大家你的結果嗎?為什么也有多余?還能再釘一件嗎?(指名回答)
師:第二、三種釘紐扣的情況和第一種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你能給這多余的數取一個名字嗎?(指名回答)
師板書:余數
師:能用算式表示第二、三種情況嗎?先自己試一試。指名板書。
師:(手指算式)你們寫的跟他的一樣嗎?
師:像這樣,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也要用除法計算。這種除法叫什么?指名回答,板書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分析:候答,就是指從教師提出問題、指名回答到學生說出答案經歷的時間,其本質是一種教學等待。調查發現,許多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所留的思考時間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該生回答不了,教師就自己回答,或讓其他同學回答,或將問題重新組織后再次提問。由于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卡殼,回答的難度也會加大,他們往往因組織不好回答而放棄機會,甚至簡單的問題也會發生“舌尖反應”——形成的想法到了嘴邊又忘的無影無蹤。
三、叫答——答題對象偏差,學生有被遺忘
【案例3】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發現班級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沒有舉手,便說這個問題我專找一個這節課還沒舉手的學生來回答,沒有舉手的學生漸漸的低下頭不敢面對教師的眼神,教師還是走到了他的跟前指了指:“來,你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焙苊黠@結果是學生回答不出來。
分析:叫答,就是指教師指名某位學生或某個小組回答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不少教師最容易造成叫答對象的偏差,容易形成懲罰式的叫答或偏愛式的叫答。如上例中,教師借提問之機,給一時答不出的學生一個“難堪”,似乎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進步。殊不知,教師這種粗暴的做法大大地損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與人格,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喪失殆盡,與教師的對抗情緒也隨之越加強烈,其結果是“破罐子破摔”,在教師的指責和同伴的鄙視中走向沉淪。
四、理答——反饋缺乏提升,學生收效甚微
【案例4】“最大公因數”導入片斷課始出示情境:“我家的貯藏室地面是個長方形,打算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它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的)??梢赃x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讓學生說說鋪的要求。
生1:地磚要正方形的。
師:嗯,正方形。還有嗎?
生2:邊長是整分米數。
師:邊長是整分米數。還有嗎?
生3:要鋪滿。
師:鋪滿。還有嗎?
……
分析: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結果及表現給予的明確、有效的評價,其實質是教學信息的反饋。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也影響到學生對一節課甚至這門功課的興趣與態度??梢?,課堂上教師精彩有效的激勵性理答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一個寬松、愉悅、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當學生回答問題有誤時不責備,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給學生搭一點“梯子”,盡量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在學生回答正確時要進行追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