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娟
摘 要: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潤滑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它是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有著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興趣;高效
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新流暢,有的情意深長,這些課文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對理解力較弱、情感還不夠豐富的小學生來說更容易接受知識,更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巧用多媒體不僅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打破地域限制,展現古今中外的客觀事實,使經驗較貧乏的小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很感性地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到知識領域、情感領域目標,還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學生在課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的進行學習。
一、多媒體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更談不上自覺、主動及自主。由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和作者都處于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空間,而小學生受生活經驗的限制,缺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教師在傳統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法,難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積極情感,學生的興趣也難以調動。使用多媒體能打破時空限制,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從視覺、聽覺上領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景,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我考慮到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還較差,無法從字面上理解課文中描繪的臺灣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便通過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觀察那許許多多色彩斑斕的蝴蝶聚集在一起的美,使學生理解“色彩斑斕”在課文中的意思,通過播放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的動態影像,讓學生體會到“飛過、穿過、越過、趕到”這些動詞的用法。這樣本來枯燥乏味的書面文字,通過引導學生對靜態和動態畫面的觀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能夠通過再現情景,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否被學生掌握、理解,這是評價一堂語文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有許多插圖,它們的作用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但是篇幅有限,直觀形象感不強,無法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巧用多媒體技術,把靜態轉化為動態,把抽象變為直觀,以促進課堂教學。例如,在《少年閏土》的備課中,我考慮到這篇文章是從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節選下來的,含義深刻,不容易理解。我先在課件中對不理解的詞如“素來”“如許”“希奇”等進行展示,配以動聽的聲音解說,學生就會深刻地記住。然后再將“月下看瓜刺猹”“第一次見面”“雪地捕鳥”“海邊撿貝殼”“沙地看跳魚兒”這些愉快地場景展現給學生,接下來再與“我只看見高墻上的四角天空”進行鮮明的對比,揭示封建制度、封建家庭、封建道德觀念對青少年的束縛。最后在講“我”和閏土是如何話別時,給他們配以圖形動作,讓學生觀察離別場面,再以話劇的形式演出來,這樣就使本來讀起來很生硬的文章增添了活力,進一步加深了理解。
三、多媒體能夠引領學生走進動畫世界,激發表達欲望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位小朋友都酷愛“動畫片”,從小就接觸它們,對它們非常熟悉,興趣也異常濃厚,是學生最喜歡的事物之一。而多媒體正是從小學生的愛好出發,用聲、光、電、畫等媒體制作動畫,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畫面的可視性和美感,創設出一個美妙的教學空間。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們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聽、說訓練《知錯就改》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制作了“孫小圣和小熊丁丁去公園、孫小圣在公園的柱子上留下七個字、孫小圣改正錯誤”三幅動畫片。在教學時逐幅播放,同時根據需要適時配上聲音,這樣學生就不知不覺地被帶入了一個美妙的動畫世界,學生的聽覺、視覺都被調動起來,促進心理內化,學生興趣盎然,每欣賞完一幅動畫后就會議論紛紛,爭先恐后地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有小朋友還針對別人的發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如,當一名小朋友說到孫小圣知道自己錯了低下頭的時候,就有同學提出問題:只知道錯了還不行,應該改正。那怎么改正呢?小朋友們針對這個問題又進行了一番討論,有的同學說:應該擦掉,有的同學說:應該在亭子旁豎一塊牌子寫上:禁止涂寫等等。小朋友們在討論中不僅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提高了表達能力,在討論中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發揮。
總之,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能使教學有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創造性及語文內涵的感染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