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巧榮
【內容提要】互動教學旨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形成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以下就是筆者幾年來的做法與體會。
【關鍵詞】農村 互動 模式 探析
“互動教學”是將師與生的關系,生與生的關系,定位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的“互動”,實現教學目標。“互動教學”就是要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互動”獲取知識,優化認知結構,通過“互動”使學生產生個人體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的學習信心,通過“互動”,使學生學會學習。“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是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一、“互動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
1.建立現代師生關系,把“愛”和“護”獻給學生
“愛”意味著關注與奉獻,“護”即保護與培養,保護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對學生的充分信任,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求知的欲望,或通過適當的引導可以激發其求知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培養起探索的興趣和能力,逐步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經老師適當指導后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課前的組織準備和業務準備
實施“互動教學”,針對教材與學生的特點,分層次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分為:A類、B類、C類三個層次,并制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人施教。“互動”式課堂教學,主要形式是研討問題,因此,對于教學內容,要問題化,設計問題是關鍵。同一個知識點對于不同的學生,怎樣問?設計幾個問題?一個問題包羅多少內容?同時,要做好學生提問的準備,學生有可能問什么問題?不問怎么辦?對于學生的問題怎樣去點撥?設計哪幾個點撥層次?啟而不發怎么辦?在學生互動時,怎樣才能動起來?這都是備課的內容。對學生問題的解答,教者一步到位并不好,應該分層去點、按需而點。
3.精心導入,激發興趣
精彩的開場白可以緊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我在教學“消費者維權”時,我通過播放2015年央視“3.15晚會視頻”片段“危險的暖手寶”,很自然地引入課題。這時候我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通過PPT展示出來,他們就會帶著求知的欲望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本。
4.互助互動、教學相長
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先讓一部分學生“富起來”,然后再讓他們幫助下一層次的學生,做下一層次學生學習的“小導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知識依靠點,分層次指導評價互助達標,使學生人人能再創造學習,人人都能感覺成功的喜悅。首次互動、雙基達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基本目標,帶著解決問題的心理去看書。由于各目標比較簡單“消費者有哪些權利”,他們基本都能在書上找出。師生互動,激勵創新:在學生看完書,思考后,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將自己的理解或不成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反饋給老師,比如有的同學提出“何為公平交易權”。老師盡可能想盡一切辦法,將不同觀點,理解展示出來,并對學生的正確解答應作出中肯的評價,對其中好的觀點給予熱情的鼓勵,并讓全班學生體會到此觀點好在哪里,并讓此觀點的主要提出者說一說他的思索過程。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重點講解,要展現其形成的思維過程。
5.精心作結,適當擴展
好的開端能使學生興趣頓生,而精彩的總結,則能使學生回味無窮,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完成課堂學習任務之后,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還應有適當的擴展。為此,我建議他們將整個“3.15晚會”看完,并寫一篇小論文。
二、“互動教學”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師生互動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要盡快理解新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模式。培養“互動”的意識,就要讓學生“動”起來。課型不同、教學內容不同,互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特別是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不講、不問、不討論,沒有“動”的意識。教師首先要學生有“動”的意識,知道“動”的道理,知道“動”的必要性,在“動”中求得知識和學會如何求知。要使學生“動”得了,光有愿望和激情,不等于能把學生“動”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還要學生會“動”,即如何“動”。
2.如何永“動”不息。對在老師講評時,心不在焉,無所謂,或做小動作,影響課堂秩序,或做其他事,此種行為,是對還是錯,暫且不論,我們所探討的,是如何讓學生永“動”不息。這當然是需要不竭的“動力”源,怎樣保持不竭的“動力”源?是我們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3.新“分化”的發生和預防。逐步培養C類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力是比較重要的注意點。實踐證明,相當一部分C類生,新的學習方法使他們突飛猛進,進入B類生,甚至最后成為A類生,這是可喜的一面,另一面必然有本來的A類生,反而成了B類生,即發生了新的“分化”應盡量減少新“分化”。
4.逐步讓“小導師”理想化。對于“小導師”我們要做好鼓勵工作,讓這些“小導師”充分認識自己從中得到的益處,要他們理解、學會展示自己的重要性,讓他們理解做“小導師”就是展示自己的最好的形式。我們相信在以后的時間內,一定還會有更好的方法讓這些“小導師”逐步理想化。
“互動”教學方興未艾,相信經過廣大教師的實踐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果,我們的教學也會更加輕松。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懷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