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花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包含了多種形式的師生交流互動。善聽、會說、勤讀、精寫既是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對這四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素質的提升,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關鍵詞】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善聽;會說;勤讀;精寫
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既重視知識與能力,又講求過程與方法,還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新課程對歷史課堂教學的要求,重點強調的是“授人以漁”,學生不喜歡課堂上狂灌枯燥史實,只會“授人以魚”的老師,他們想要的是鮮活的歷史現場,他們希望老師能把他們的“味覺、視覺、聽覺一起帶入想象的歷史”。那么如何使學生喜歡歷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如何和學生一起追尋真實的歷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經驗,筆者有了一定的心得。
長期以來,聽、說、讀、寫總是與語文、外語等語言類學科的教學活動緊密聯系在—起的,實際上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對這四種技能的恰當運用。聽、說、讀、寫這四種重要的技能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總的技能,會不會學習。
一、善聽——提高課堂效率的法寶
“聽”是人的一種本能,“善聽”卻是一種能力,學生聽的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的效率。學生聽不懂課甚至不聽課,我們通常會認為是老師講得過快或者學生的基礎太差,而事實上,聽課能力反映了學生的認知、見解以及反應能力、思維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在課堂上對學生“聽”的能力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和反復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選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現實性的主題和材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愿意聽”外,更要時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聽課的能力。剛接手一批新學生時,一遇到重點或難點,筆者都會用一些刺激注意力和專注度的語言來提示學生。比如“請同學們注意”、“下面的內容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難點)”等,方法雖然簡單,卻能在短時間內拉回一部分思想游離的學生。此外,教師的課堂表達不能平鋪直敘,在音量、語速等方面要適時做出一些調整,以便把學生牢牢地拴住在教學思路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技巧。當然這并不代表我們滿堂課都需要使用那種專門演講式的語調來對學生說話,當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集中起來,能夠“仔細傾聽著每一句話,你可以逐漸把聲音放低”,使用“平常交談的語調了”。長此以往,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通過捕捉教師提供的相關信息來調整他們“聽”的狀況。在防止學生思想游離的過程中,教師要切忌大聲喊叫,甚至敲講臺等原始的方法。這種“彈藥補給”,哪怕能夠獲得課堂暫時的安定,卻很難起到實質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到之后好幾堂課的正常教學氣氛。
教師對學生聽課過程中的疑問,要作出正確的引導。在教學中,時常會有學生把傳說、故事、軼聞、電視劇當作史實。教師要適時地作引導,幫助學生走出知識的盲點和誤區,把史學知識與文學化了的藝術區別開來。比如,一次講秦始皇,提到他的生平時,一學生站起來問:“老師,秦始皇的爸爸是呂不韋嗎?”全班一下開始騷動。“剛剛這個同學問得非常好。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關于始皇帝的生父是誰這個歷史謎案事實上是司馬遷留給我們的。”學生一聽,馬上安靜了下來。然后筆者向他們介紹了在《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對嬴政生父的不同記載。通過這樣的講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歷史真實的能力,最終達到了讓學生“聽”有所得的目的。
二、會說——活躍課堂氣氛的途徑
“說”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我們不僅要重視教師的“說”,更要重視學生的“說”。“說”是教師的基本功,歷史教師大多能說會道。但歷史課程標準指導我們“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的“說”才是新課程教學的主旨。
在歷史課堂僅有的40—45分鐘內,教師必須學會在適當時刻“不說”,以便在課堂上留足學生思維的時間,給學生提供在頭腦中分析和比較的余地,讓學生成為“思想家”和“發現者”例如,在介紹《新興力量的崛起》一課時,解釋日本是世界主要的對外援助大國時,提到日本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提供給中國的ODA資金。然后,發出疑問:“每次,當中日矛盾激化時,日本國內部分政客就以此為據,認為中國是白眼狼,拿了日本的錢卻不知感恩,你是怎么看待的?”學生聽到這里,討論頓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就沒必要直接在當堂課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可以要求學生回家后,查找相關資料,激發他們課下自學、自研的興趣,培養他們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系的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由學生自己學全、研透,遠比教師一次性說全、講透要更有效果。
教師要“會說”、“不說”,還要創造各種機會教學生敢“說”,讓學生“能說”。筆者在開學初就會讓班級學生每兩人組建一個學習研究小組,每堂課留出3-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自選主題,進行“生活中的歷史”的演講,以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發學生尋找相關資料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形式可以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同時又是雙人合作的模式,不失為一種培養學生在課堂上敢“說”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堂設問時,還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學生能“說”,這就意味著教師的設問要注意一定的梯度性,要防止部分學生,尤其是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話語權的丟失。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會碰到這樣的尷尬:教師問個問題,學生就像石頭一樣保持沉默。學生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教師害怕課堂失控,這樣的教育就癱瘓了。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一個問題進行解剖,層層遞進的方式最能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比如在講授人民版必修一“中美關系的解凍”這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出中美之間1972年和1978年兩個公報的內容,然后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1.1978年的公報相比1972年的公報,對臺灣問題的表述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2.通過兩個公報的解讀,體現了中國在處理外交關系的過程中的什么特點?(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3.以史為鑒,你是如何看待中美關系中最核心的臺灣問題的?第一問就是簡單的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第二問就需要歸納總結,第三問更是需要有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由淺入深,引領學生一起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勤讀——拓展歷史思維的秘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慧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讀”為教學服務,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和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呢?
首先,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現身說法,告訴學生閱讀的快樂和收獲。在講到某一個事件或歷史人物時,筆者常常會告訴學生教材以外的一些知識,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根據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情況,列出書單讓學生課外閱讀。教師在開列書單時,必須做到兩點:第一,選取自己閱讀過并有所得的書,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講鴉片戰爭時,可以向學生推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在講代議制的確立與完善時,向學生推薦《大國崛起》;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推薦學生讀《原來如此1840—1949中國底本》;在學習“百家爭鳴”時,建議學生讀讀《于丹〈莊子〉心得》、《論語》、《韓非子》等經典著作。第二,要做好精讀、涉覽的分類。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比如,除了每個專題推薦的書之外,作為歷史知識和研究方法的普及,筆者指導學生一起看了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湯因比《歷史研究》、基辛格《大外交》等。
其次,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每節課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精心篩選材料,設計問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高一的學生閱讀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較弱,就需要教師手把手地教,由教師帶著學生一起閱讀、分析教材中的重要資料,找出其中直接給予和暗含的信息進行解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到高二高三,絕大部分學生就能獨立閱讀、思考和回答問題了,這時候教師便可以拋出問題,由學生去尋找相關史料,做到史論結合。
四、精寫——培養良好習慣的妙招
錢鐘書讀書時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可見其對“寫”的重視程度。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寫”是對教師和學生的共同要求。教師的“寫”主要指的是板書。板書是教師表達教學思想的重要方法和對教學過程的總結,也是學生課后進行知識消化的重要依據。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我們很多的教師會選擇多媒體授課,課件“統治”課堂。但純粹課件的演示會使歷史知識變成一個個零散的點,導致學生在記憶和理解過程中很難形成嚴密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歷史課堂上,獨具匠心的板書,既有利于傳授知識,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又能讓學生利用教師的板書時間進行迅速的整理和回顧,盡管高中課堂40—45分鐘的時間并不長,但教師不能為了所謂的進度而犧牲板書的時間。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板書的設計盡量要做到精悍,其實板書的設計也正好是教師整理備課思路的最佳方法。比如,對于《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這一節,筆者的設計是:
第三節 新時期(1978—至今)的外交(直接給出新時期的時間界定,為學生學習本塊知識打下個起點。)
一、外交政策(多媒體課堂下的板書應該與傳統課堂有所不同,細化的知識點在課件里都有涉及,板書只需給出主干知識點即可。)
1、變:不結盟和對外開放
2、不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外交成就
1、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首倡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
2、推進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和建立上海合作組織
板書的字并不多,并不會影響很多教師擔心的教學進度,相反板書如果安排得當、突出重點、層次分明、字體優美,會成為歷史教師的“法寶”。比如,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加入”和“建立”兩個詞,然后設問學生有何區別,絕對比它們出現在屏幕上要來得直觀。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寫,學生更要寫。課堂時間有限,留給學生寫的時間有限,所以寫不是像“速記員”那樣,不停地無選擇地寫,用寫來代替聽,而是要精寫。筆者認為首先要寫板書,正如前所述,板書是教師精心準備后搭建的知識框架,是課堂的濃縮和精華,學生課后進行知識鞏固時可以將板書當作這節課的“導游圖”,這樣的復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記重、難點,用數字序號、特殊符號等在教材相關地方標注,這樣既有利于緊跟教學思路,又方便課后的整理記憶。第三,記下靈光閃現的智慧或標記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學生最好是直接寫在書本的空白處,寫在別的本子上,時間一長,筆記本就變成了過期期刊被棄置一旁,實在可惜。高中三年,學生不會丟的,就是書本,把學習的點滴記在書本上,便擁有了永久的有效期。
總之,善聽、會說、勤讀、精寫既是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歷史課堂上對這四種技能的合理運用,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素質的提升,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楊念群,雷天.“感覺”歷史——楊念群訪談錄[J].博覽群書,2007(8):4—17
[3](蘇)蘇霍姆林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230
[4]《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5](蘇)蘇霍姆林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536
[6](美)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1
[7](蘇)蘇霍姆林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21
[8]梁啟超.《梁啟超講國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24
(作者單位:杭州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