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玲
摘 要: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平等合作、發現問題、民主探索、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個體素質,形成一種潛力無窮、生動活潑、人人參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筆者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嘗試性地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獲得一些粗淺的認識,與同行們交流,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分組合作學習呢?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樂于合作;教給學生方法,促進小組合作;預測學習困難,確保順利合作。
關鍵詞:初中數學 合作學習 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75-02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平等合作、發現問題、民主探索、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個體素質,形成一種潛力無窮、生動活潑、人人參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該形式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提供了一種的可能,使孩子們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充分挖掘這種極難得的、寶貴的教育資源。寄予上述理論的啟發,筆者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嘗試性地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獲得一些粗淺的認識,與同行們交流,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 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樂于合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最常見的是基礎好的學生能積極參與,但也存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羞澀、膽怯,不能很好地與別人交流,或充當旁觀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合作學習的效率要想有所提高,首先是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識,主動參與其中,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在課堂教學中,結合選擇教材中較重要的內容,將教材創造性地變“活”,創設能激發學生交流的意境或是合作內在動機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自覺萌生合作意識,使學生敢于大膽嘗試。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平行線和垂線時,筆者提前布置了下一節課討論的題目:
(1)課本上第18頁的拓展探索欄目下的第11題。
(2)如圖1是一個長方體,與棱AA1垂直的棱有哪些?還能找出其他線與AA1垂直嗎?
對于上述的探索性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各個小組,自然要進行討論,這無疑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了情境,他們在第二天的討論時,三個小組做了很好的發言。
2 教給學生方法,促進小組合作
當學生得到表揚,合作小組獲得榮譽,學生體驗到合作的必要性后,有可能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會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但常常不知道怎樣合作。此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指導學生逐步學會如何去合作。
(1)學會分工和協作。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首先,教師要進行科學分組,以4~6人為一組。接著,選出小組長,起名字,并宣布合作學習常規等。
偶爾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也可以是同桌二人,一般選擇簡單的教學內容,不需要過多的討論。實踐中發現前后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最適宜。
(2)學會交流和傾聽。合作學習是否能順利地進行,交流與傾聽的能力如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是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交流包括表達自己的觀點及觀點不一致時學生之間進行質疑、討論。教師應在學生交流前教育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聲音適當,層次清晰,陳述有條理,充滿自信。
例如,在教《有理數的減法》時,筆者讓學生計算北京某天溫差。
在學生提出用3-(-3)計算北京的溫差后,該研究者鼓勵學生充分探索計算3-(-3)的方法。
學生憑借印象直接得出結果6,不知計算過程是什么。
筆者采取逆運算的方法,如計算3-(-3),就是要求一個數x,使x與-3相加得3,因為6與-3相加得3,所以X應該是6;或利用溫度計直接數讀數的方法等。
在學生得出3-(-3)=6后,筆者引導學生比較3-(-3)=6與3+3=6這兩個算式及其結果。
對3-(-3)=6與3+3=6的觀察、比較,是進一步探索有理數減法法則的基礎。
筆者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觀察、比較:
(1)等號兩邊的式子從左式到右式有哪些變化?(思考、與同伴交流)
(2)有沒有不變的數?能得到哪些結論?(思考、分組討論、交流)
(3)你能不能用簡練的一句話來概括所得結論呢?(思考、分組討論、交流)
在學生提出對有理數的減法運算初步的猜想,即“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之后,該研究者設問:僅依據3-(- 3)=3+3=6一個例子,你能否斷定該猜想成立?
該研究者啟發學生列舉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的特例,比如:正數減去0、正數減去正數、正數減去負數、負數減去0、負數減去正數、負數減去負數、0減去0、0減去正數、0減去負數等。
最后引導學生結合以上的合作活動經驗對有理數的減法法則進行自主歸納總結。
(3)學會總結和匯報。在小組合作交流結束之前,對于本次記錄,小組長應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小組反思,保留小組還存在爭議的意見和大部分組員同意的意見,將交流成果整理好。另外,由小組長把匯報方式安排好,向全班及時準確地匯報,而小組合作學習的匯報與眾不同,代表的是這個小組集體,所以做匯報時可以是一個或者幾個人。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的一元二次方程時,練習一組題,筆者要求各組用一句話揭示因題選法的規律。
解下列關于x的方程,并用一句話,解釋你的方法。
①x2-16=0;②5x2-2x=0;③6x2-x-12=0;④mx(x-c)+(c-x)=0.
各個小組通過合作交流總結出各題相應的規律分別是:①缺“一”選“直”的策略;②缺“常”選“因”的策略;③遇“大“選“配”的策略;④遇“字”討論的策略等。這種比較準確的描述,是老師事前沒有預料到的。
3 預測學習困難,確保順利合作
(1)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當解決某個數學問題學生個體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才能體現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成效。
(2)合作學習應將組內優生和學困生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第一教師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第二,在組內安排學困生優先發言;第三,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第四,教師行間指導時,應重點指導學困生學習操作活動。
(3)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線就是問題。課堂教學沒有問題就是沒有生命。問題是展開合作交流的導索,是打開思維的鑰匙,有問題才有自主、發現、創造、體驗。另外,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有利于促使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
如學習二次根式后,筆者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解關于x的方程:(√ ̄a+√ ̄b)x=a-b(a>0,b>0)
張新:方程兩邊同乘以(√ ̄a-√ ̄b)得(√ ̄a-√ ̄b)(√ ̄a+√ ̄b)x=(a-b) (√ ̄a-√ ̄b)
[(√ ̄a)2-(√ ̄b)?]x=(a-b) (√ ̄a-√ ̄b),
(a-b)x=(a-b) (√ ̄a-√ ̄b)
方程兩邊同除以a-b得x=√ ̄a-√ ̄b
所以x=√ ̄a-√ ̄b
李建:由方程(√ ̄a+√ ̄b)x=a-b變形得(√ ̄a+√ ̄b)x=[(√ ̄a)2-(√ ̄b)?],
(√ ̄a+√ ̄b)x=(√ ̄a-√ ̄b)(√ ̄a+√ ̄b)方程兩邊同除以(√ ̄a+√ ̄b)得
所以x=√ ̄a-√ ̄b
這兩位同學的解法都正確嗎?為什么?
這樣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生閱讀,都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便于交流與合作。
4 獎評合作學習,使學生享受合作
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但是每個學生對“贊揚”的渴望是一樣的。相關心理學家分析指出“渴望關注、渴望欣賞、渴望贊揚”是每個學生的心理需要,對孩子來說,一聲贊揚的話語,一個欣賞的動作,一個鼓勵的眼神,比精美的食品、五彩的服裝更為重要。在小組合作的學習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贊揚。
比如,在討論方程組{2x+3y=6①,4x+5y=12② 的解法時,各學習小組有不同的意見。
第1小組:由①得:x=3-3/2y③,將③代入②消去x,求解;
第4小組:由①得:2x=6-3y③,將③代入②消去x,求解;
第7小組:由①x2-②得:y=0,進一步求解;
第8小組:由①得:6=2x+3y③,把③代入②,得:4x+5y=2( 2x+3y),整理得:y=0,進一步求解。
筆者對各個小組都給了獎勵性的評價:第1小組用常規的代入消元求解,用常規的方法的優勢是不易出錯,風險小,獲得常規方法獎;第4小組用的是整體代入法求解,用整體思想解題可以簡化計算,有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獲得整體思想解題獎;第7小組用的是加減消元法,計算量小,獲得方法簡單獎;第8小組是消常數項的方法,有創新意識,獲得創新獎,真可謂:通過解答此題,各組都獲獎,人人喜洋洋。筆者評價結束,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獎評學生導致成功,指責學生導致失敗。不是等小組合作學習搞好了才獎評,而是獎評引導學生們參與小組的合作學習。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還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與交流表達能力,促使學生持續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柿.數學教學生成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玉花.淺談數學教學中思想和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5):75.
[3] 汪艷萍.數學課改中的幾點體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