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興文
摘 要:從教多年來,一直追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從而不斷努力創新自己的教學思維、方法。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淺談對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看法。如何更好地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探索。一是個性化地挖掘教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二是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文本思想挖掘要有深度,富有內涵。三是注重教學實踐,拓寬學生思路,開闊學生視野。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教材;方法新穎;注重實踐
眾所周知,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才能永葆青春,煥發出其勃勃生機。民族要創新,離不開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品質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我們肩負的責任。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呢?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
一、教師要有深厚的教學功底,高品位的精神修養,才敢于富
有個性化地挖掘教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要培養創造性的人才,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富有個性,有創造精神,創造性地理解和駕馭教材。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藝術必須要有鮮明的個性,泯滅了個性的語文教學就失去了其鮮活的生命力,顯得黯然失色。就我校的語文教學現狀來看,部分教師就是缺失了這種精神品位而安于現狀,不能突破束縛跳出窠臼,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習慣了從文章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及藝術特色等模式。這種固定模式的教學,單一的教學風格,嚴重影響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教學要有創新,教師首先要有個性地去研讀處理教材,從字、詞、句、篇入手。在對文本理解的過程中,進行加工提煉,充分挖掘教材內在的潛力,整體感悟、注重細節,特色鮮明地設計教學環節,精心安排課堂結構,完美控制教學節奏。教師只有對教材感悟得真真切切,在教學互動中才會顯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舉重若輕,只有這種充滿生機的教學,才能引起師生共鳴,進而感染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探索文章思路,領略文本意境。同時教師要分清文本內容的主次,對重點難點問題“重錘敲擊”“千錘百煉”,對次要問題處理則要獨具慧眼、另辟蹊徑,在學生熟視無睹的內容中引導其發現文本的閃光點,讓文本中的精華與學生的心靈相碰撞,進而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給人以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感覺,讓學生創造的潛能悄然萌發,讓學生靈感的火花驟然迸現。
二、教師教學方法要新穎獨特,富有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對文
本思想挖掘要有深度,富有內涵
語文教學應定位于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情感交融,定位于講授、思辨、探究的和諧統一。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習課本知識的庫地,更是提高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戰場。寬松自由、活潑愉快的教學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因此課堂教學要把教學民主、教學互動機制引入課堂,以便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面向全體學生是民主教學的體現。針對學生對文本實際理解的狀況,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使每位學生都學有所得。教師必須置身于學生當中,指點迷津,共同討論,讓學生自己感悟,歸納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可以有意出錯,巧設知識陷阱,引導學生找錯誤,究原因,想對策。同時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激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懷疑,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路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尋常處發現不尋常的知識。
三、注重教學實踐,拓寬學生思路,開闊學生視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由此第二課堂便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發展潛能、施展創造才能的廣闊天地。語文教學應立足開放的語文教育系統,語文教師應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辦板報、辦墻報、成立文學社團、舉行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比賽及辯論賽等。通過這些活動來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和多思、多問、多做。這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激勵與啟發,這樣的實踐活動會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潛能。
總之,語文課程教學肩負的責任重大,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肖川.教育的力量[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