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農根
摘要:病毒性肝炎和沙門氏菌病兩種疾病均為雛鴨常發疾病,給養鴨業帶來不同的經濟損失,如兩者并發感染將加大對疾病的診斷難度,易造成更大的損失。對一起雛鴨病毒性肝炎并發沙門氏菌病的診治病例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雛鴨;病毒性肝炎;沙門氏菌病;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3-0028-01
2014年9月,云龍區某養鴨戶飼養的15日齡的雛鴨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振、下痢并死亡的傳染病,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及病理剖檢等診斷為雛鴨病毒性肝炎并發沙門氏菌病。現將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4年9月,云龍區養殖戶李某從外縣購買鴨苗1 200只,15 d后開始出現了零星死亡的情況,養殖戶使用了慶大霉素、青霉素來進行飲水治療,但效果不理想,病情未出現明顯好轉,病鴨的數量繼續呈現上升趨勢,病雛鴨出現了不同程度不食、精神不振、拉稀,死前還出現角弓反張的神經癥狀。該養殖場番鴨、鴨、鵝等混合混養,但只有鴨生病,一共飼養了3 000只雛鴨,其中第一批30日齡1 800只,一切正常;第二批18日齡1 200只,15 d后出現病情,死亡20多只。第一批雛鴨在采購的當天就肌肉注射了“鴨肝寧”,第二批在采購第2日肌肉注射了“鴨寶”。
2 臨床癥狀
病鴨一般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甚至廢絕,行動遲緩,之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側臥或是蹲伏,縮頸閉眼,排白色稀糞,有的病鴨肛門四周出現糞便污染,病情較重的出現陣發性抽搐,部分雛鴨會在抽搐幾分鐘或者是幾小時后死亡,死亡雛鴨呈角弓反張姿勢。
3 剖檢變化
剖檢發現病鴨的肝臟腫大,呈黃褐色,肝臟表面出現血斑或者出血點;心臟松弛,并伴有心包積液;腎臟出現輕度腫大、出血;脾臟呈暗紅色,腫大;小腸黏膜增厚,出血、充血,存在大量黏液。
4 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與剖檢變化,初步診斷為鴨病毒性肝炎并發沙門氏菌病。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5 治療
(1)環境消毒。使用百毒殺(1∶600)對鴨舍、周邊環境與用具等開展徹底消毒,1次/d,持續使用3 d。
(2)藥物治療。上午使用鴨病毒性肝炎制成的卵黃抗體進行肌注,1.5 mL/只,下午使用鴨基因工程干擾素按說明的3倍量肌注。整個鴨群隔天再次注射1次;病情較重的需要1次/d,連續治療3 d。
(3)飲水。給雛鴨飲水,適當加入電解多維與葡萄糖,適量加入氟苯尼考,持續使用3~5 d,以有效補充體液,并避免出現繼發性感染。
(4)拌料給藥。在雛鴨日糧中適當添加一定數量的微量元素、清瘟敗毒散(含黃芩、知母、黃連、山楂、赤芍、檳榔等),持續用藥3~5 d,可有效提升雛鴨群的抗病能力。
經采取上述措施治療3 d后,該養殖戶鴨群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未出現大規模的死亡現象。7 d之后回訪,鴨群已全部恢復正常。
6 建議
(1)雛鴨病毒性肝炎并發沙門氏菌病經常出現,這兩種病不僅能通過種蛋進行垂直傳播,也可以水平傳播。水平傳播通常是因為鴨舍內的環境不佳或是在購買雛鴨后對其進行運輸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長、擁擠,并且加上溫度低導致脫水等一些應激性因素導致雛鴨的抗病能力下降所造成的。因此,在對種蛋進行孵化前,需要對其進行全面消毒,并且飼養過程中也要注意保持鴨舍內的清潔衛生與干燥,對鴨舍使用工具進行定期消毒;并做好保溫措施。
(2)一旦發現病鴨要及時隔離,并在雛鴨飼料與飲水上需要適當加入一定量的恩諾沙星和口服補液鹽等藥物來進行預防,在飲水中加入葡萄糖與電解多維,這樣能進一步增強雛鴨機體的抗病能力。
(3)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確實需要從外地引入雛鴨時,要對其來源、當地疫情等情況進行深入了解,杜絕將帶雛鴨引入,對引入的雛鴨要進行嚴格檢疫并進行必要的隔離。
(4)養殖戶在引進雛鴨時要對種鴨的免疫情況進行事先了解,并要從正規的經過嚴格免疫接種的種鴨場引入雛鴨。對引入的雛鴨要嚴格按照免疫流程進行必要的免疫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