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美蓉
摘 要:物理化學是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由于課程抽象概念較多,內容繁雜,在處理問題時又得大量使用抽象化及理想化,而高職的教學對象大都是基礎較為薄弱,學生相對接觸物理及化學的課程知識較少。因此,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極其重要,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任務驅動法等。
關鍵詞:高職教育;任務驅動法
物理化學是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以物理學及高等數學為基礎,屬于整個化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因而又被稱為理論化學。物理化學是化學化工、材料冶金、農林醫藥、地質生物等重要科學理論學科的基礎。由于課程抽象概念較多,內容繁雜,在處理問題時又得大量使用抽象化及理想化,使得教學發生了階段性障礙。而高職的教學對象大都是基礎較為薄弱,學生相對接觸物理及化學的課程知識較少。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嘗試使用了任務驅動法。
一、選用的原因
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從學生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一個”任務” 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伴隨著一個跟著一個的成就感,減少學生們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術課程的”系統性”而導致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法帶來的茫然。從教師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充滿了個性、充滿了人性,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所以,我在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以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優化,注重深入與展開,對教學內容進行拆分,選用合適的任務來進行驅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二、課堂實施過程
任務驅動法的一般環節是:
1.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需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加直觀和形象化。生動直觀的形象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從而使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或”順應”所學的新知識,發展能力。
2.確定問題(任務):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任務)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問題(任務)的解決有可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廣泛地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并解決當前問題,問題的解決為新舊知識的銜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建構知識,正是探索性學習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強調發展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和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
4.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
針對本校學生的特點,結合專業需求,我們教學團隊編制了相應的校本教材,并布置了相應的任務導航,這樣學生接觸新知識之前,就會有認知,新的內容是為了解決一個任務。在這個大前提下,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內容,將每一章節內容再進行拆分成小任務,由易轉難;其次,從實際生活出發,例舉一些身邊的問題及現象進行相應的任務布置,如在反應熱計算引入“冬天與夏天究竟哪種天氣減肥容易些?”、在化學平衡章節引入“假如你是技術骨干,要提高產率,怎么設置相應的溫度跟壓力?”、在相平衡中引入“冬天為了防止路而結冰,我們可以怎么辦?”、在動力學里邊引入“為什么食物跟藥物標簽有保質期,是怎么樣得出來的?”,通過這類任務的布置及分析,盡可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我在所任教的班級將班上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計分制對不同小任務進行加分,小組之間存在競爭機制,盡可能的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來。
三、教學效果分析
任務驅動”教學法采用“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通過實踐發現“任務驅動”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引用了任務驅動法后,許多內容跟生活身邊息息相關,學生的興趣提高不少,采用小組競爭答題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明顯改善,之前電子設備不離身的毛病得到了挺大緩解,集體榮譽感也得到激發。另外學生在能夠自主分析學習并完成任務后,其中的滿足和成就感更加帶來一種激勵,使學生想去進行一些新的更高層次的挑戰。總體而言,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兩極分化有些明顯,課堂氛圍好了,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學生討論競賽的過程中怎么有效的組織好課堂教學,怎么使抽象化的理化性強的知識點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小任務等。
四、輔助及鞏固教學效果
教育教學手段方面,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采用現代化教學方式,用形象的多媒體教學,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講解枯燥的難點內容。把難以理解的基礎概念形象化,并推廣到實際應用當中去,借以此提高學生對此類內容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學生對此教學點的印象,這樣一來,既能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率,也能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氣氛當中,使學生們學到應學的知識。
五、實踐教學中的任務驅動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對于實驗性課程,學校應積極配合,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時間和實驗項目。對于實驗課程,正解的操作方法,最后數據的得出以及整理分析,本身就是若干個小任務,相對于理論教學,其更具有操作性。
六、結語
選用任務驅動法應用在物理化學課程教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活動,物理化學的授課不僅變得讓學生容易接受,積極參與課堂,而且鍛煉了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認知的能力,在觀察和思考相關專業課程的能力上,也得到全面提高。高職物理化學的課程教學,除了任務驅動法外,有時還會用到情景法,問題法,多種教學方法一起,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搞高學習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從反饋意見來看,雖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學生整體的學習氛圍是積極的,而多樣有趣的的教學方法,學生會更為容易接受。盡管任務驅動只是一種形式,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效果,但若可以達到我們的預期所想,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