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粉霞
【關鍵詞】 化學教學;實驗;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114—01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同時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創新知識以及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化學實驗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方面應有的作用。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增加互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實驗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催化劑。實驗現象是千變萬化的,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第一節化學課中我增添一些趣味性實驗,如,空杯生煙、“玻璃棒點燈”、“清水變牛奶”、“自制汽水”、“巧洗燒杯壁上的白色固體”、“水下著火”等。通過一系列的趣味性實驗,使學生感受化學的新奇、神奇,不斷產生新的好奇心、新的興奮點。在“燃燒與滅火”課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氧氣,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氧氣接觸后,開始燃燒,產生火光。演示結束后,我提出問題:1.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燃燒? 2.為什么鋁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3.紅磷能不能燃燒? 接著再補充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石棉網上,在酒精燈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最后總結出燃燒的條件。
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化學實驗不但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養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提高學習的興趣。在化學教學中一般通過:提出實驗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實驗驗證假設→科學結論→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對某一知識進行教學前,通過教師層層遞進的精心設計與學生的常識產生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進而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法、列出所需的儀器和藥品、描述操作過程、預期實驗效果和結論。例如,在講解“淀粉的水解”時,可讓學生設計對比探究:未水解的淀粉、部分水解的淀粉、水解完全的淀粉,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和分析,得出淀粉水解的條件和如何判斷淀粉是否水解,以及水解是否完全等結論。又如“氫氧化鋁的制備”,學生很容易想到用可溶性鋁鹽跟氫氧化鈉,可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出現了滴加順序和用量多少的現象差異,沖突的產生讓學生不得不去思考原因和解決方案,苦苦的探索之后得出氫氧化鋁制備的正確方案。讓學生在收獲成功喜悅的同時,各項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三、鼓勵學生進行家庭小實驗
初中化學教材中共設置了很多個家庭小實驗。在教學中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在上《對蠟燭的點燃及其燃燒的探究》之前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里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要求他們寫一百字左右的課堂筆記,學生感到很驚奇。在此之前,許多同學做了家庭實驗,所以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而且輕松。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等材料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學生一開始便產生了興趣,較多的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同學們把吸管當導管,把飲料瓶當集氣瓶,把臉盆當水槽……有的成功,當然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詳細地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后,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后來,每逢布置預習時,學生往往會問老師:“課本上的實驗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我們除了布置學生完成新教材中設計的家庭小實驗外,還另外補充幾個既有濃厚生活氣息,又與所學化學知識密切相關,同時學生在家庭中又能夠找到材料,獨立完成的興趣小實驗。例如,在第一節化學課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實驗,如,“捉迷藏”,“魔棒點燈”,制“飲料”、“礦泉水”、“牛奶”、“果子露”、“巧點蠟燭”、“巧洗燒杯壁的白色固體”,使學生感到新奇,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樹立學好化學課的信心。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