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超
【關鍵詞】農村學生 寫作 興趣 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52-01
許多農村語文教師都深有體會,學生每次寫作文不是抓耳撓腮,無從下手,就是千篇一律,作文缺乏新意。引導小學生寫好作文,是擺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樣的局面,讓學生喜歡上寫作呢?筆者總結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探索了消除農村學生寫作畏難情緒的三種方法。
一、激發學生積累詞匯的興趣
農村小學生的社會接觸面相對較窄,腦海中的詞匯單一,往往表達非所想。寫作教學只有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積累豐富的詞匯,才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并從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寫作教學要以詞匯積累為突破口,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要我積累詞匯”轉化為“我要積累詞匯”,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突破作文教學難關。筆者在教學中找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辦法,即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摘抄本,鼓勵學生把平時看到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摘抄下來,隨時翻閱,細細品味。如學生在閱讀一本喜愛的書,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時就可以摘抄下來,并學會給詞語分組分類,如將表示“看”的字詞、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語、表示“春、夏、秋、冬”的成語、帶有動物名稱的成語等進行分類。教師每周在班上開展一次詞匯交流活動,讓學生之間分享、交流自己的詞匯摘抄成果,并評出“詞匯大王”,設置“榮譽角”,把“詞匯大王”的名單張貼在“榮譽角”,學期結束時,教師對“詞匯大王”進行表彰,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樣教學,學生感受到積累詞匯的成就與快樂。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寫起作文來自然得心應手。
二、結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因此,農村寫作教學應該多設計一些適合農村學生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作文要求是“選取一個活動場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寫的時候要把場景寫具體,寫清楚”。為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跳繩比賽,在這次習作中許多學生有感而發、真情流露,作文捕捉了許多精彩的片段,如:“今天我們比賽用的跳繩有些是膠繩。由于天氣太冷了,膠繩變脆了,班上的小光同學才剛跳了幾下,那繩子就斷裂了,可他絲毫不甘落后,雙手還在揮動著那斷成了兩截的繩子,一本正經地跳著,根本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同學們看到這一情景,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扯開嗓門使勁地為他吶喊,‘加油!加油的聲音震耳欲聾。”還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班上的小航同學使勁地跳著,可能是褲子的橡皮筋太松了,突然,他的褲子滑下了一截,只見他馬上用雙手把褲子往上一提,又繼續跳起來,生怕比別人落后。這精彩的瞬間被同學們捕捉到了,大家覺得實在太滑稽了,有的同學哈哈大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同學笑得淚水都流出來了,有的笑得肚子都疼了,不得不蹲下來……”事實也正是如此,學生積極參與了活動,就會有切身體會,寫作內容才會豐富,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
三、發揮學生佳作的“余熱”
心理學家蓋茲說:“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農村小學生需要成功的愉悅感,教師如果能幫助學生在寫作中不斷獲得成就感,體會到自己的身上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他們就會經常萌發“我要寫作”的沖動,增強寫作的自信心。農村語文教師要具備賞識的眼光,挖掘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善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愛的教育”中得到鼓勵,產生自信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更應該用“匠心”幫助學生創造“佳作”,需要用“慧眼”發現學生的“佳作”。如每一次習作之后,筆者都會圈畫出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有益的指導,盡可能幫助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筆者把每次習作中學生的優秀作品、進步習作裝訂成“優秀作文選”,讓學生在班內互相傳閱,他們會因自己取得進步得到肯定和贊美而產生快樂情緒,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其他學生也能從優秀習作中吸取精華,寫作教學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人人都想成為“小作家”。
總之,要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讓學生不再把寫作當作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興趣、愛好和享受。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