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海
【關鍵詞】思想品德 生活化 創設情境 組織調查 關注生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118-01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有利于改變過去空洞的說教模式,讓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與學生的生活相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添加更多的生活元素,設計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體驗生活,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思想品德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創設生活情境,即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環節的設置,引導學生置身于一個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這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能夠及時捕捉生活氣息,并且在具體教學中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最終實現德育與生活的無縫連接。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他們所關心的熱點,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從而最大限度引發學生的共鳴。
例如,教學“肖像的權利”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小品《賣拐》切入,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然后,教師可以創設“庭審現場”,引導學生分別充當“法官”“律師”“陪審員”等角色,讓學生在“審判”的過程中充分理解“法”的權威,充分理解“規則”的重要性。這樣創設生活情境,不僅能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耳聞目睹的現實,還能引導學生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思想品德知識是“有用的”,是與自己緊密相關的。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通過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成為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文字乃至視頻呈現生活中的現象,同時輔以音樂,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用直觀形象的生活場景去感染學生。當然,教師也要避免濫用多媒體,不能純粹為了使用而使用,這是本末倒置。
二、組織社會調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思想品德教育關注學生的思想健康,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用所謂的量化標準來衡量,如果僅僅依靠一周幾節課來加強學生德育,會顯得蒼白無力。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不僅僅依賴于課堂,更受制于家長、社會等種種因素。因而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走進生活,通過形式多樣的調查,讓他們對周邊生活乃至社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為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調查,讓他們在調查中思考,在思考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而這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實現知行合一、踐行生活化德育的最佳途徑。
例如,教學“對外開放”的內容時,筆者指導學生對周邊生活展開調查。筆者要求學生根據就近原則,自愿組成幾個調查小組,分別就城鎮化后農民生活狀況、周邊小區環境、居民業余生活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采用走訪、收集數據以及上網等方式。由于事先做了充分準備,調查翔實,當匯報交流調查結果時,學生顯得很自信。有的調查小組制作了一期小報,呼吁新農民需要養成環保意識;有的調查小組收集、拍攝了大量照片,通過新舊農村的對比反映了農村的發展變化……
三、關注周邊生活,教會學生學習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不應讓學生“死讀課本”,而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生活,對新舊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并且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最終將課堂所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例如,教學“學會維權”一課,筆者向學生展示了以下案例材料:一個村民參加旅游團出游。在車上,他的錢包被盜;到了旅游景點,他被逼著拍照,還被強迫購物;旅游景點“短斤少兩”,住宿條件非常差……筆者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一方面尋找該村民在此次旅游途中先后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幫該村民出主意解決問題,維護合法權利。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他們不僅學會了學習和合作,而且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會了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筆者認為,一位有思想和遠見的教師應該意識到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生活載體。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把生活引進課堂,把學生引入生活,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接觸社會,讓思想品德教學更具生命活力。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