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強調:“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這種廣闊性和開放性,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它要求我們不局限于語文課本,要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把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知識聯系起來,走開放式的語文教學之路。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科整合 實踐過程 角色轉變 再創造
新課標強調:“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這種廣闊性和開放性,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為此,我們要將“關注學科整合,構建新型語文教學觀”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開放利用課堂資源,進行再創造,讓學生在開放、立體的大環境中學習、發展。
一、豐富教學內容,整合課程資源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以本為本,惟書是教,那么這本薄薄的教科書定然會湮沒于浩如煙海的語文世界。這就需要教師跳出書本的樊籬,將教學內容拓展、延伸,使其變得豐厚。
1.橫向拓展——學科之間融匯貫通。世界是一個整體,各種事物之間有其密集的聯系。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是現代課程改革的趨勢。我們完全可以打開學科間的壁壘,使其融匯貫通,以彌補分科教學所帶來的遺憾,現以《長城》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的整合運用。
新課伊始,我先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長城在祖國所處的位置,并由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再給學生介紹建筑長城的歷史,使長城一開始就以豐滿的形象屹立在學生眼前。為使學生對長城的長有更具體的了解,我引導學生做了一道應用題:“長城約長13000里(6500公里),一輛汽車平均每小時約行65公里,那么照這樣的速度,汽車需多長時間才能行完全程?”一些口算能力好的學生脫口而出:“100小時,也就是4天4夜4小時!”經過計算,學生對長城之長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學完全文后,我又利用多媒體播放長城的錄像,播放《長城長》的歌曲,美麗宏偉的畫面,悠揚深情的旋律,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最后在練習階段再引導學生畫長城,理解體會長城的結構特點。如此將地理、歷史、數學、計算機、音樂、美術等學科自然融入語文課堂,使長城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具立體感,使學生的愛國之情得到升華。
2.縱向延伸——學科內部聯系綜合。在學科內部,也存在系統的知識體系。看似孤立的課文,其觸角往往會伸及學過的或將要學的知識,或在內容方面,或在方法領域。一篇課文猶如一條線段,在教學中我們可將封閉的線段向前后延伸作射線,一線串珠,將舊知與新知、課內與課外的知識加以綜合,使知識更為系統化。
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的“望靈車,憶總理”一段時,我啟發學生看著課文錄像聯系學過的課文展開聯想,學生浮想聯翩:看到總理穿著件打補丁的睡衣,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看到總理正和傣族人民共慶節日,與少數民族人民心連心……一樁樁、一件件,學生們通過對以前學過課文的回憶,對總理肅然起敬,也就倍添失去總理之哀痛。在學完全文后,學生們沉浸在失去總理的悲痛中,我不失時機地出示課外閱讀《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詩的節選,當學生讀至“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一句時,孩子們已泣不成聲,情感己達最高潮,知識的整合貫穿,打破了時空的距離,拉近了情感的交流,讓書本變得豐富、深厚起來。
二、拓展教學空間,學生參與設計
1.師生合作。在學科整合的實踐過程中,使許多老師頗為頭痛的是鑒于知識量的有限,絞盡腦汁在課程設計上,仍不能盡善盡美。其實,做為教師,我們只要善于運用教學機智,啟發學生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潛能,師生合作,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在執教《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不太滿意,便召集學生共商計策。一群“能工巧匠”時而凝視,時而討論,進而批批畫畫,短短十幾分種的時間,一個學科分工整合圖出爐了。看,“授之以魚”豈有“授之以漁”重要呢!
2.校內外互動。學科整合并不意味著只在課堂之上,它遍跡我們教學生活的每個角落。在課外,老師可以帶學生出去參觀訪問、調查實踐,開拓視野。節假日,鼓勵學生隨家長外出旅游,接觸自然,閱歷社會。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注重教學時空的拓展和延伸,可以組織學生做社會調查,寫專題報告等,讓學生在切身實踐中進行全面的知識整合。
三、轉變教師角色,做實踐探究者
面對21世紀學習的革命,我國未來課程改革的走向必將會朝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這是社會渴望復合型人才的體現。這種強烈需求昭示著:知識需要整合。教師更要注意開闊視野,博覽廣記,做好角色定位,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做學科整合的實踐探究者。
1.觀念系統的角色轉變。這是教師精神變革中最內在又具有前提意義的條件。著名現代化問題專家阿歷克謝·英格爾斯在論及現代制度時說:“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夠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根據課改走向,確立新的目標體系,定位學科整合在語文課程改革、在世紀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主動進行學科整合的實踐,進行“一科多育”的目標研究,將“為考試而教”轉變到“為發展而教”這一價值立足點上來。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得到全面發展。
2.能力系統的角色轉變。這是教師實行學科整合,構建新型語文教學觀的能力保障。其實質在于突破“教參——教材——學生”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把學生引向學習的源泉。教師要研究語文與各學科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探討學科先進教學方法的相互借鑒與補充,將其進行有效地滲透和結合,并有機地安排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去,以獲得教育實踐的新穎性和高效率。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從所面對的學生的特定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接受能力,把學科之間的共性要求與個性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實施學科整合,知識融匯貫通的具有立體動態的藝術,促進學生樂于學習。
在教學中進行學科整合,是構建新型語文教學觀的必經之路,亦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未來走向,愿學科整合之花在新型課堂的構建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陶增樂.信息技術基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敬波.學科整合,讓語文教學流光溢彩.中國農村教育,2011,(08).